制定公屋政策應當實事求是 決定公屋數字需要科学決策

立法會議員 崔世平 議程前發言

2010年2月25日

各位同事,由於自己出身工科,所以一向都對數字比較敏感。討論澳門的公共房屋議題,最近不斷聽到好多數目字,除了常見的1萬9千和4萬之外,另外,私下還聽過1萬,還有4萬5千等等……隨口講個Number不難,但我真係好想知道這些數字背後的邏輯理據,始終,對澳門來講,公屋政策是相當重要的基本政策之一,唔可以信口開河,一定要謹慎決策,講起現實教訓,隔離香港的「8萬5故事」,相信大家都記憶猶新吧!

根據房屋局公佈,本澳多年累計了4千多份社屋申請,加上去年12月的近8千份申請,本澳的社屋申請現共有1萬2千份。再加上未處理的7千多份經濟房屋申請,就一共有1萬9千份,看來,這個數字與政府承諾在2012年興建的1萬9千間公屋數字又頗吻合,這究竟是政府一早計過,還是純屬巧合,還望政府有個說法。

這幾年,不同議員都曾呼籲過政府,由無具體數字的「多建公屋」到實牙實齒的「4萬個單位」,前幾天,有人說1萬就夠,但轉頭又有人話「4萬5先至差不多」。我覺得,其實數字的多少並非重點,重要的,是提出這些數字的邏輯根據。澳門現在需要的,是科學化決策、專業化管理,這種專業、嚴謹、科學的思維,應該貫徹到決策的過程之中,否則個個淨系隨心所欲咁報個數字,卻唔重視後面的推算演繹過程,這種辦事態度,絕非澳門社會之福呀!頭先我講過,香港的「8萬5」就很值得大家研究,而這個「8萬5」從出臺到後續發展的過程,其實已提供了一個免費案例,值得各位澳門的專家學者加以鑽研。

因此,我希望提到頭先那些五花八門的數字的人士,也同時提出支援數字的理據同埋計算的方法和假設性的前提是甚麼,咁樣我們才有機會在社會作更有建設性的討論,否則,盲目咁爭論數字多少,根本無助真正解決澳門的公屋議題。雖然在澳門,公屋政策已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它確實與社會各階層,包括:無樓人士、有樓人士、想有樓的人士,以及年青人、中壯年人、老年人、殘障人士、弱勢社群,還有發展商、建築商及建造業工人等等都息息相關。

崔世安特首上任後提出「科學決策」,的而且確,現在我們是時候科學化及陽光化審視澳門的公屋政策,用科學的態度來認真研究、解決問題,比如:究竟公屋的目標人群是哪些?這些目標人群的數量增長速度有幾快?2012年要實際推出幾多公屋單位才能滿足市民需求?公屋與商品房之間的關聯度有幾多?而公屋政策的決策與推行,是否應考慮到2014年的需求——即新一屆政府屆滿之期更好?如果係的話,又為何要以特首的一屆任期來計算?要知道,公屋政策是澳門長治久安的重要基本政策之一,其具備長遠的政策延續性非常重要,那麼是否與去年「澳門城市概念性規劃」的2020年同步規劃,不是更加符合澳門市民與社會的長遠根本利益嗎?

綜上所述,本人懇請政府抱持全面、專業、科學、透明、開放的態度,儘快開展本澳的公共房屋政策研究,並適時公佈天下,對社會公眾一定要有所交待。

關於 世平

崔世平博士: 現時主要擔任第十四屆澳門區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特區立法會議員、澳門特區政府建築、工程及城巿規劃專業委員會委員、澳中致遠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行政總裁等職務
本篇發表於 精選文章 並標籤為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