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規劃與反思

崔世平

2008年11月6日

1. 引言

  城市發展就好像“娘要嫁人”一樣是歷史的必然。找對郎君,幸福終生;規劃得當,萬民之褔也。在回歸之前專業人士開始關注澳門的城市規劃,回歸後快速的發展讓居民對城市規劃的關注也逐漸升溫。時至今年政府把城市規劃的制定正式提到議事日程上。十月懷胎,呱呱墜地。十年孕育,城規也得到了名份。大家的努力,各方的貢獻,缺一不可,此乃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的結果。

  既然做城規的決心已經達成共識,下一步究竟做什麼?正如“有情人終成眷屬,從此幸福生活,白髮齊眉”的良好祝願,在現實生活中,究竟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實現?同樣來說,城規制定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動下,由專業人士規劃,公眾參與,共同達至科學決策,其成果就能確保居民生活質素提昇、歷史文化得到傳承和發揚,與周邊區域城市就能合作共榮,子孫後代都能永續享受,可愛的地球就能夠繼續健康正常運轉的良好願景,在現實生活中,大家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實現?確是值得研究。

2. 核心價值的反思

  在資源有限,環境脆弱,經濟速變的時代,居民要有“居安思危”意識的時代要求下,對核心價值的反思可能就是做好城規的重要先決因素。

反思1:擴大是發展的唯一途徑

     20世紀是人類突飛猛進的百年,其發展特徵在於大量的開採當時以為用之不盡的地球資源,包括地下的石油、礦產、地下水、地上的森林和山體等來改善人類的生活。隨著機械交通工具的新發展,人類的生活空間也逐漸拓展,無論城市有無城規皆向外蔓延。歐美等發達國家將擴大變成發展的標準,發展中國家也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參加了這個行列。住在由城市邊緣的農林地改造的衛星城市,開著新款汽車走過高速公路回到城中的辦公室是美國中產家庭的典型。為了親近大自然,高級的豪宅不斷深入山林。有意無意間將野生動物的生活圈、植物的生長圈與人類的生活圈的分界模糊了。這種粗放型的增長模式,就如太太衣櫃一樣,永遠是不夠大的心態在作祟。這個現象在20世紀後期開始引起社會的關注。集約型的發展開始取締粗放型的發展,在21世紀的今天,發展就像對太太的尊重一樣,雖然是對的,但衣櫃要更大就不再是對的了。無論祖國的“十一五規劃”還是聯合國的Agenda21(廿一世紀議程)都要求集約的發展。因此作為地球村一員的澳門,思維也許要有所調整。由於澳門土地資源匱乏、可發展空間緊張,因此我們更需要善用自己的土地,可以通過提昇用地的效率、改善物質環境,來達到提高生活質量的目標。在構想到鄰近跨區域的土地作儲備的時候,還應看到自己城建區空置土地有效發展的責任的一面。在注意力放在新區開發的時候,還應看到舊城區土地優化再利用以達至新老交替的需要和相輔相成的一面。

反思2:GDP就是一切

  20世紀大部份時間用GDP來衡量成績。隨著經濟增長,繁榮的背後不謹放不下一些舊包袱,還背上一些新包袱。舊包袱如貧富懸殊,城市安全感不足等仍然存在之外,新包袱如生態、氣候和環境惡化,瀕危或已絕種動物快速大量增加,情緒相關疾病倍升等陸續浮現。老生常談的「錢是萬能的!」已不再是成功的單一寒暑表。綠色GDP,居民的安全感,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政府、企業和個人對風險的承擔能力,地球村的守望相助行為等逐漸成為新指標的內容。“為了經濟犧牲一切”的想法已經跟不上時代進步的步伐,物質和精神同時得到滿足才是可持續的健康社會。以人為本的觀念才是關鍵。特別是在當今世界經濟形勢出現危機的時刻,有深度的反思變得更加重要。

反思3:特區的特權像單程路

  特區享有特權就像陽光和空氣一樣,經常被視為與生俱來。中央對特區的關懷,無微不至。為了促進特區經濟發展,CEPA應運而生。為了確保供水安全,國家部委和上游多省馬上調水以解燃眉之急,又制定中長期方案解決長遠供水安全等行動大不乏例子。猶如節衣縮食來教養子女的父母一樣,心願是望子成龍。那子女的承擔和責任該如何體現?特區的稱號來之不易,究竟特區人是否只能接受國家的支持?其實就像沒有天生的單程路,單雙程是由人主觀決定。從積極的角度而言,大家可以思考作為特區人的承擔和責任是什麼?要成為「一國兩制」典範的特區,特區人的精神面貌是關鍵。能為國家作出貢獻的人是當之無愧的特區人。有貢獻而非拖累才讓特區人感到自豪,可不是嗎?但這又與城規何干?在城規的層次而言,做好對特區內土地資源的善用就有助促進睦鄰共榮。保護好有世界級美譽的歷史文化遺產就可以為國家履行對國際社會責任出一分力。不斷提昇居民素質有利吸引好人才、好企業,就可以更好的實現本地經濟多元化的計劃。努力創新,精益求精,居安思危,是時代的要求。集思廣益,人盡其才,團結奮進,不但可以帶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更可以在瞬息萬變的颱風水淹或金融海嘯中屹立不倒。這樣的城市,誰人不自豪,那國不告慰。

    反思4:文化遺產保護沒有經濟效益

  文化遺產保護不是經濟問題。它是人類、民族、國家、城市以至個人的文明問題。文化遺產是前人辛勞的成果,集體智慧的沉澱,歷來人居環境的保存,社區人際脈絡的凝聚。澳門的歷史城區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賦予“歷史文化遺產”稱號是自七十年代至今愛護舊城區建築風貌人士的心血和政府法規保存下來的成果。這是澳門文明的表現,非金錢可以衡量的,也是不可再生之物。在快速發展的城市中,人們看待土地價值就往往看重其位置。經常輕視了巍立其上的文物建築。文化遺產被誤解為妨礙發展建設的絆腳石。然而,世界經驗總結出保護文化遺產,既可有其文化傳承的作用,亦可體現其經濟生命力。西方的威尼斯和東方的麗江都是亮麗的活證。文化旅遊是發展經濟建設的新方式。土地不用作房地產開發,亦可以推動經濟建設。處理得當的文化旅遊是可以既保留文化遺產又有經濟效益的。

  反思5:無形之手懂得規劃

  一個城市的發展普遍是在各種資源比較寬裕時會採用隨機的方式發展。故此不少城市都是採用這樣的模式起步。當城市的各種資源被消耗到一定程度時,當土地因工廠、商廈和住宅大量興建引致土地緊張,人口日漸稠密引致居民居住和衛生條件逐步惡化等問題湧現時,城市需要規劃的呼聲就會越來越大,直至城市能上下一心達成共同願望。有系統的管理城市的理想得到實踐時,城市規劃就應運而生。就目前所發生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來看,新自由主義市場經濟所提倡的“無形之手”並不能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政府同樣需要在市場經濟中有所作為,城市規劃是政府以“有形之手”來引導與規範市場向良性方向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有兩個概念需要在這加以澄清。策略性規劃(或稱概念性規劃,規劃遠景與策略等不同名稱)是根據普遍共識的宏觀要求和規劃方向對城市提出的指導性文件。一般內容針對城市中長期發展目標,對現狀條件作出充分分析後,就城市未來發展目標作出設定,從而對軟、硬性條件作出規劃指引,務求對市民的理性期望從城市設計,土地利用,空間佈局,交通運輸,產業發展,人力條件,文物和生態保護等因素著手,促成經濟、社會和環境等方面充分協調發展。

  由於策略性規劃著重宏觀發展,因此,隨著內外因素的改變,規劃要容許檢討和修正。因此,策略性規劃一般以指導性框架式編制。並容許適度彈性的調整。也許讀者會問,如何從願景變成實景?那就要從策略性規劃過渡到編制實施性規劃。實施性規劃就是法律依據。具體內容包括開發限制、土地用途、建築體量和其他義務和條件。實施性規劃必須具有可操作性。在其編制的過程中一般有法定的程式,如規劃制定、公眾諮詢、方案修定和正式公佈等階段。

  從澳門自身考量,目前政府的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中心編制的《澳門城市概念性規劃綱要》就是策略性文件,而運輸工務司系統正在進行城規制度和土地法修訂等,應屬實施性規劃文件。為了城市的長遠發展能更科學化、現代化和制度化,法制程序的制定和實施性規劃的法律地位的確定是日後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石之一,是公共政策有效執行的主要依據之一、更是區域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文件之一。

3. 結論

  五百年前,澳門是滄海一粟,像養在深閨中的淑女一般。如今雖然仍是滄海一粟,但卻像亭亭玉立的貴妃了。回歸時間雖然不長,但已經成功將特區帶到前所未見的國際舞臺上。城中人人皆為之雀躍。在這個嶄新的環境下,特區每一員能與時並進,社會才能推動整體的持續發展。政府對法律、醫療、社保等經濟和民生關係密切的領域都成立了專責改革隊伍,帶入新思維,構建新體系。在這新風之下,城市規劃受到重視,實在是十分適時。在規劃的過程中,一些習以為常的觀念應該引起大家的反思,因為一切的改革都源於思想的改變。就城規而言,概念性城市規劃要做得好,首先重新思考核心價值很重要。總體城市規劃要做得好,先讓市民明白利弊得失和作出知情的選擇很重要。控制性規劃要做得好,先下立法的決心很重要。

     充分的反思和總結經驗是思想改變的動力。祝願大家繼續同心合力,為建設一個永遠持續發展的澳門特區挑起擔子,為特區人的子孫後代作出承擔而努力吧!那麼,就算澳門成不了「世界活力之城」,至少都可以是「世界性活動之城」(World Class C

關於 世平

崔世平博士: 現時主要擔任第十四屆澳門區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特區立法會議員、澳門特區政府建築、工程及城巿規劃專業委員會委員、澳中致遠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行政總裁等職務
本篇發表於 精選文章 並標籤為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