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鹹潮共同承擔 澳珠齊心共度時艱

崔世平 議員 議程前發言

2009年11月12日

近日珠澳供水形勢再度嚴峻,廣東旱情持續蔓延,32.5萬人飲水受影響,其中飲水困難的民眾有16.75萬人【注一】。珠江口鹹潮勢大難擋,珠海市日前正式啟動鹹期供水應急預案,全市供水進入一級緊急狀態【注二】。事實上,我國人均佔有水資源量少,水資源時空分佈極為不均。面臨水資源匱乏的嚴峻形勢,今年全國缺水量達400億立方米,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全國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有2.03億人,受水量及水質不安全影響的城鎮人口有近1億人【注三】。面對嚴峻現實,澳門已無法再獨善其身,也不應只考慮自身一時一地的眼前利益,應儘快調整思路,不能只顧“開源”,而要“開源”與“節流”並重,政策上就要長遠和近期結合,主動和被動結合。所有澳門市民、企業和政府各部門均應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細微處做起,上下一心,以身為祖國大家庭的其中一員,為自己解困、為國家分憂,充分體現澳門與內地唇齒相依、血濃於水的緊密關係。

面對鹹潮危機當前,澳門特區政府要更積極主動地應對。首先,政府應該加強和內地相關部門的溝通,積極參與解決珠三角地區的水資源的方案研究,對正在建設的或將要進行的解決澳門和珠三角水資源的工程給予相應的支援,化被動為主動,以負責任的形象參與珠三角的區域建設,從根本上解決鹹潮對澳門和珠三角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以及民生的威脅。其次,澳門政府部門應起帶頭示範作用,除了政府機關應該制定並推行切實的節水措施同指引之外,亦應在綠化、市政、景觀用水等各方面坐言起行,厲行節約甚至必要時推行自我節水措施,發揮表率作用。在管理手段上,政府要把水資源管理與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科技和宣傳教育等手段和方式,統籌水資源開發、利用、配置、節約和保護,強化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之餘,更應廣泛吸納市民公眾參與節水工作,攜手承擔責任和義務。尤其應該以法律的手段來規範對水的使用,比如結合澳門的實際情況,制定居民和行業的用水量化規劃標準,此舉既可起指引作用,又可起教育作用;科學地研究海水使用的可行性,並向市民發佈研究結果,制定中水重用或海水利用的相關法律,使得在有合乎標準的中水或海水提供時,新城區建設項目必須使用;制定節水器具的市場准入規範等。這樣才可以使政府未來的節水推廣工作有法可依,更有效率和效果;有了法律保障,節水工作才可以長期持續,而不是現在這樣“被動的”和“運動式的”。在宣傳教育方面,應採取更為積極的措施,使市民對鹹潮有科學理性地認識,提高市民對節水活動的參與意識,但也應把握尺度,避免出現恐慌的社會情緒。

在具體行動方面,從長遠而言,澳門亦可參照現實情況制定目標,將“節約用水”四個字從籠統的概念轉化為具可操作性的具體目標,開拓多元儲水能力和推動減耗的計劃,並持之以行。在節水方案可結合澳門實際並借鏡鄰近地區的節水方案,對工業、行政、服務業等單位制定科學合理、可以達到的節水目標。在開拓多元儲水能力方面,除利用內地的儲水系統之外,也盡自己一分微力,如借助南西灣湖的輕軌工程項目,可考慮在該區設置儲水塘,增加本澳的儲水能力;在減耗方面進一步研究“分級制”徵收水費舉措,針對耗水量較大的公司或企業開展專項調研,探討節約用水方案;利用政府資源,設立節水基金,對購置節水設備的企業機構提供稅務減免或獎勵優惠措施等等,都可以作為本澳未來善用水資源的持續研究方向。

從可持續的角度而言,節約水資源不單是為了應付眼前珠澳共同面對的鹹潮危機,更應將“珍惜水資源”的概念融入澳門整體城市建設之中,比如路環石排灣都市化規劃、氹仔TN27地段等新城區建設過程中,加強中水再用的力度(循環再利用水)、具節約功能的用水系統的設置。而最重要的,是今後應持續透過加大推廣力度、增加宣傳形式、強化公民教育,務求將“珍惜水資源”的觀念融入全體市民的日常生活當中,成為澳門人所共認的價值觀,真正將澳門建設成為一個向祖國負責、向珠三角區域負責、向自己負責、向未來負責的綠色城市。

注一: 廣東省人民政府應急管理辦公室(由中國新聞網轉發,2009年11月7日)

注二: 摘自《澳門日報》(2009年11月8日,A1版)

注三: 摘自《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 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 國家水利部陳雷部長在全國水資源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09年2月14日)

注四: 《人民日報》(2009年11月09日)

關於 世平

崔世平博士: 現時主要擔任第十四屆澳門區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特區立法會議員、澳門特區政府建築、工程及城巿規劃專業委員會委員、澳中致遠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行政總裁等職務
本篇發表於 精選文章 並標籤為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