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訂定科技工者日 促進科創人才培育

剛過去的5月30日,是“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是習近平主席自2017年起為中國科技界訂立屬於科技工作者的慶祝節日。一方面旨在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牢記使命責任,切實擔負起支撑發展的第一資源作用,另一方面亦顯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這一個宏偉目標的決心,積極推動我國大力發展科技,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在今年慶祝活動中,同時舉辦了全國創新爭先獎表彰大會,這是一個每三年一次的表彰活動,僅次於國家最高科技獎的科技人才大獎,顯示國家對科技界的重視。今年,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先生在大會上成為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的澳門唯一得獎代表,使澳門至今總共5位科技工作者獲此殊榮。這不僅體現了國家對澳門特區在全國科技領域上創新發展成果的充分肯定,亦是對澳門科技界在科普和社會服務工作之認可和嘉許。值得多向澳門居民宣講及慶賀。

過去,澳門經濟結構較為單一,科技事業起步較遲,不論是澳門居民或是中小微企業都缺乏接觸前沿科技及成果應用的渠道;同時,因就業選擇的局限及缺乏對新興產業的認識和經驗,家長在引導子女考慮職涯時,更多傾向選擇傳統學科,不利於培養多樣化的本地科創人才。對於因應全球數字化時代來臨而亟待革新的傳統經營模式,澳門企業自身科技投入度低、以及本地科創人才隊伍體量小,已成為明顯我們發展的短板。為進一步倡導澳門居民增強科創科普意識,必須加強居民對科技致富的能力及創造力多元化的產業潛力的認識。

在此,向特區政府倡議響應國家的科技工作者日,在澳門亦訂立5月30日為澳門特區的科技工作者日,並向對澳門科技發展有重大貢獻的人士予以嘉許,藉此提升本澳科技工作者及科技事業和產業化的地位。通過科技工作者日大力宣講祖國及澳門科技發展的情況,樹立“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社會氛圍,吸引更多澳門青年投身理工科行列,讓豐富的人才供應作爲促進產業多元的第一步,更是作爲産業適度多元的先行指標。為祖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目標,團結澳門居民上下一心,促進及貢獻澳門科技力量!

發表於 專業, 科學技術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在澳門打造科技方面“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建議

科技創新力量是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依靠。《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將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澳門因具備自由港和低稅制、大量旅客流動的吸引力、深合區潛藏的發展驅動力,以及産業市場高度開放的國際性優勢等,在吸引和對接全球創新資源方面,具有國際門戶的優勢。若能進一步發揮澳門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角色功能,做好向世界展示“中國智慧”、推廣“中國科技產品”的工作,想必能帶來更強大的城市群協同創新效應。

一直以來,澳門致力發展“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及“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等中央定位的角色,過程中累積大量國際化的文旅服務、跨國商貿、展演藝術及創意等方面的經驗。今屆政府採取“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將持續推動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技術、會展商貿和文化體育等四大重點產業的發展。建議政府乘建設國際科創中心的東風,進一步支持澳門打造成為科技創新領域的“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把講好“中國科技故事”成為深化澳門定位發展的新台階,既可為四大重點產業的升級發展指引新路向,更能增添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作為向國際社會展示祖國對外開放及科技實力的“重要窗口”這一亮麗名片。

因此建議:

一是“一中心”:將澳門凝聚成為中國智慧科技研發成果的體驗中心。通過創造條件,出台政策鼓勵擁有高端科技成果的內地企業,將智慧政府、智慧衣、食、住、行等前沿科技産品在澳門落地及推廣應用。藉此向更多內地及外藉旅客通過到訪澳門,走近“中國智慧”。

二是“一平台”:打造澳門成爲以數字創意爲主導的產品、服務和知識産權交易平台。通過促進以數字經濟所生成的產品、服務和知識產權交易在澳門落地,此舉既能提升澳門在科技業界的專業形象和開拓經濟多元的新亮點,又可成為現代會展的特色內容,更可與國際社會分享“中國經驗”。滴灌通就是一個精彩的新嘗試,值得加大加快拓展更多新氣象。

三是“一基地”:建設現代科技與歷史文化深度融合的示範基地。參考成功舉辦的大三巴牌坊沉浸式數字體驗展,挖掘更多可用科技手段賦能文化底蘊的試點,爲澳門豐富的中西文化元素再添科技色彩,拓展“中國智造”的多元應用。

通過把大灣區乃至全國的前沿科技產品在澳門進行展示、體驗和應用,增添澳門作為科技創新走廊節點城市的亮點和優勢。通過把澳門打造成為展示我國科技實力的一扇“科技之窗”,為祖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貢獻澳門力量的同時,更讓科技成為促進澳門實現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目標的有力支撐!

發表於 創新創業, 工商發展, 科學技術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適度延續企業援助措施 助力疫後經濟有序復甦

根據政府公佈數據,本月上旬的清明節、復活節期間,6天旅客出入境超過95萬人次,是三年以來該段假期人數最多的一年。澳門旅遊景區的商店人龍絡繹不絕,展露久違的光景。市道的迅速回暖令許多餐飲業、零售業乃至酒店業等旅遊服務行業均出現人手捉襟見肘、熟練人資奇缺的現象,由於人資到位及訓練需時,無奈未能快速回復疫情前的接待能力。與此同時,亦有澳門民生社區的中小微企業主反映,不少澳門居民都趁假期離開澳門,使得市場出現旅遊景區旺而社會街區淡的現象。

回顧疫情期間,本澳企業即使面臨巨大的經營壓力,仍遵循政府的榜樣積極堅持不裁員、不結業,力保本地人就業,讓超過四萬外僱退場。疫後的今日,本澳的中小微企業不但要爭取從疫情的影響中恢復,亦要加大投入以回復到過往的營商水平。企業“回氣”需要時間,就如新冠病癒後需要時間恢復元氣一樣,為強化本澳中小微企業的經營信心及抗風險的韌性,特區政府延續合適的政策支持是必不可少的。祖國的做法,值得借鑑。例如國務院人社部決定將降低失業和工傷保險費率政策延續實施至2024年底,以達到多一段時間減輕企業負擔,讓企業活力復甦穏步推進、落實穏經濟靠保住企業,從而促進穩定就業的目標。

為此,我們工商金融界議員提出以下建議:

1. 建議政府繼續維持為勞動者提供的急切援助,如帶津培訓計劃、鼓勵僱主聘用本地待業居民的臨時性補助計劃,以及各類配合市場走向的多元培訓計劃等,亦給時間讓本地人覓得適合的就業崗位。

2. 建議特區政府在考慮下一年財政年度預算時,為讓中小微企加快還舊債、追維修、換設備、培訓新人的一系列工作,延續“2022年百億抗疫援助措施”的部份或全部項目至2024年尾,包括各項稅費減免、款項援助、行業及利息補貼計劃等。避免在疫情結束、百業待興的關鍵時刻,當見到第一波喜訊就“一刀切”結束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及自由職業者等所需要的援助措施。

3. 建議當局繼續關注本地中小微企人資短期需求,尤其當部分行業生意大增而出現職位空缺,經配對後仍無法保證足夠穏定的人資到位,或長期非屬於本地人的擇業選項時,宜實事求是在外僱政策上予以支援。研究批出以一年為期的工作證,到期前三個月檢討,以掌握和平衡人資供需,給企業短期喘氣以及還債的機會之餘,又可讓中小微企心中有數,到2024年尾就能有更好的打算。

最後,希望大家勿忘三年走過的日子中,勞資官三方的共同目標:互諒互讓,同舟共濟。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但讓艷陽溶掉三尺冰,也是需要時間,各方仍要秉持風雨同路、互相體諒的精神!希望全社會繼續發揚“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良好傳統,助力澳門經濟復甦及做好多元發展。

發表於 工商發展, 民生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藉開拓翻譯產業的契機 促中葡科技交流的發展

去年12月,由澳門特區政府經濟及科技發展局、珠海市科技創新局以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經濟發展局三方,共同簽署《共建中國-葡語系國家科技交流合作中心戰略合作協定》,標誌著科技部在粵港澳大灣區部署的首個國家級國際科技交流與技術轉移平台正式落戶。目的為深化中葡科技領域交流合作,加強內地與葡語國家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創新創業、科技合作上的聯動。過去,由於科學文獻或科普資源大多以中文或英文為主,並不利於“中國智慧”走進葡語系國家,若能善用澳門在中葡翻譯領域的優勢,想必能為加快中葡科技交流中心的建設,一展澳門所長。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的“科技三會”上提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推動科學普及和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工作密不可分,更是為澳門培養新時代的科技人才、促進經濟發展的根本依循。通過把中國科學家精神和科普資源材料葡語化的製作和輸出,在澳門實現“產業化”,更是推動居民深入認識祖國前沿科技實力、提高年青一代對投身科技產業興趣和提供多元職業新選擇的一個大好新渠道。

為此,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一、建議用好澳門高等院校培育的中葡翻譯人才及相關領域的研發成果,率先對我國科學文獻及科普資源開展具系統性的葡語化工作。由於科技材料當中涉及大量專有名詞,必須具備專業學術水平或對該行業市場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才可作出正確理解並進行高質量的翻譯。通過加快建立專業的雙語翻譯服務,可為我國及葡語國家之間的學術交流及技術轉移等,打造可靠的語言交流基礎。

二、建議藉中葡翻譯服務為切入點,讓科普資源在澳門實現從翻譯、製作及輸出的産業化發展。在科普資源葡語化的過程中,既能為翻譯產業拓展長期且穏定的市場需求,促進本澳翻譯人才的就業空間;亦能拉動成果翻譯、平面設計、文藝展覽、多媒體創作、後期處理、人才培訓以及對外推銷等全鏈條的產業化發展。讓科普産業爲澳門經濟帶來新的和實質性的多元增長。

三、建議在促進本地產學研發展方面,高校與企業合作並提供中葡翻譯服務,促進中小微企業拓展葡語市場。由於澳門大多數中小微企業缺乏葡語基礎,較難開展在葡語系市場的業務。建議政府以資助方式,將澳門高等院校的人工智能翻譯服務、葡語語音會議錄系統等科研成果,免費供給澳門企業使用,以刺激各行各業發掘與葡語市場的互動創新。

總而言之,隨著中葡科技交流合作步伐的加快,希望藉鞏固翻譯產業作為聯繫中葡橋樑的核心基礎,讓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的定位再添特色,為刺激經濟發展增加驅動力。

發表於 創新創業, 專業, 工商發展, 科學技術 | 發表迴響

藉推動新馬路的長遠發展 拓展世旅中心的文化魅力

新春伊始,文化局推出“新馬路任我行”步行區試行計劃,現場更設有藝術裝置、表演活動、特色攤位等豐富節目,受到市民及遊客的熱烈歡迎,對於文化局的創新嘗試及其他部門的全力配合,是值得肯定的。誠然,新馬路作為中區交通主幹道,對於這次封路作限時性的行人專區,大眾的正反兩面意見都應聆聽,更值得讓大家明白舉辦“任我行”的真正目的和深遠意義。

新馬路作為舊城區核心街道,自1918年修直開通後,正式連通澳門半島東端葡人的歐式社區及西端華人的傳統社區,形成中西合壁的特色文化景觀,多年來承載著孕育及服務澳門本地文化、旅遊、商貿及經濟活動的重要使命。內港碼頭更是昔日的海路樞紐,帶旺了新馬路、十月初五街、福隆新街一帶,使得清平戲院與附近的「花國三街」成為了當時澳門最繁榮的商業和娛樂片區,居民、遊客絡繹不絕。這次的“任我行”活動,不但一償澳門人在新馬路上自由遊走的心願,更讓市民大眾尤其是周邊商戶,看見復興舊區生命力的可能性。

為讓曾盛極一時的內港以及新馬路西半段,重現其代表老澳門文化的生命力和經濟營商價值,本人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一:從宏觀而言,建議政府就是次“新馬路任我行”步行區試行計劃的成效開展研究。分析收集到的數據及不同的意見反映,研究活動成效是否符合振興澳門文化特色、促進經濟發展的目的。尤其對活動規模、交通措施、區內環境、居民需求、遊人期許等方面作綜合的可行性評估,並推演不同的安排和做法,以利日後“任我行”活動進一步的開發。

二:短期方面,建議政府先集中精神和精力做好“新馬路任我行”的工作,尤其是要思考新馬路西半段的復興,以帶動周邊舊區的更新並重塑社區活力。通過對新馬路及附近舊區人文環境的再認識,才進而執行環境的翻新整治。藉解放新馬路的中華傳統韻味,進一步提升與別具葡韻氣息的東半段相映成趣的文化旅遊氛圍,豐富本澳“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底蘊。

三:中長期方面,建議政府研究賦予並提升內港及澳門中南區一帶營商價值的政策措施,令一直處於空置或半空置的店舖,再次恢復營商活力。通過適度及多元的方式更新舊區的用途與配套設施,促進新馬路重現昔日由十六浦至德成按西半段的繁榮景象。鞏固中西文旅底蘊作為該區特色營商環境的核心價值,為社區經濟帶來實質的刺激和增長。

總結而言,希望通過科學的研究,令合乎文化、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馬路區長遠發展,促進澳門由以娛樂為主的世界旅遊休閒中心,變成以文旅為主、可持續的世界旅遊休閒中心。

發表於 交通, 區域, 工商發展, 旅遊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