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國家航天事業發展東風 再講好“一國兩制”生動故事

航天夢是祖國實現強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國家實踐這個航天夢的過程中,一直都對澳門居民關愛有嘉。就在上個月底,內地與澳門合作研製的“澳門科學一號”衛星正式投入運作,藉此契機,特區政府聯同國家航天局舉辦“星月交輝 海天勝覽——科技薈澳系列活動”,國家航天局不但送來由嫦娥五號採回的月壤在澳門首次公開展示,更是自2012年第五次組織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代表團來澳門,與本澳科技界及師生互動交流!當時,,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代表團在澳門旅遊塔與澳門市民介紹航天經歷,本人有幸擔任該次報告會的主持人,興奮程度仍歷歷在目。

系列活動除了衛星投入使用儀式、澳門航天發展論壇、航天科普進澳門校園,還包括在科學館開展為期約兩週的科普展覽,展品包括首次入澳的月壤、馬里亞納海溝海水、“嫦娥五號”返回器等,讓公眾一同分享國家航天及航海科技事業的驕人成就。我相信這將使澳門居民尤其廣大青年,對國家在“上天、下海”兩大科研領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對提升澳門科技工作者的水平和實力,有更立體和更深入的認識。通過今次的機會,既可增強澳門居民作為國家和中華民族一分子的認同感、使命感和成功感;又能增加認識澳門在其中所做的貢獻,更能提振澳門青年投身科技事業的信心。

在此,我鄭重及創新地建議政府可以乘此東風,編纂“中國航天發展中的澳門故事”的主題圖書。理由很清晰,從神舟一號的第一次飛行試驗之中,就已經帶了我們澳門特區的旗幟飛上天空,其後亦贈送了給澳門特區政府;以至2018年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落戶澳門,以至近期的事蹟,通過有系統的方法講好澳門在國家航天事業中的故事,更好地體現具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再樹立更鮮明、更生動的形象。

最後,作為澳門科技界的一員,我希望澳門各界專業人士、科技界同仁能繼續鼓勵我們的莘莘學子們,努力學習各種知識、鍛煉體魄,隨時可以為國家、為澳門可以挺身而出。我深信,航天飛船飛得多高,祖國人民頭就抬多高!航天員來澳越多次,祖國科技事業與澳門顯得越密切!祝願祖國在航天事業中不斷提升新台階,亦祝願澳門青年乘祖國科技發展的東風振翅高飛!最後,更希望在國家第四批航天員選拔中有澳門的一份!

發表於 專業, 民生, 科學技術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適時更新職業分類和統計 清晰產業人才培育和需求

去年9月,國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正式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與2015版大典相比,在保持八大類不變的情况下,新版大典淨增158個新職業,職業數達1639個。圍繞製造强國、數字中國、綠色經濟、依法治國、鄉村振興等國家重點戰略,將工業機器人操作員和運維人員、農業數字化技術員和農業經理人等也納入新版大典。新版大典當中亦首次標識了97個數字職業,佔職業總數的6%。其中,大典中一些因科技發展和社會新態勢應運而生的新型職業,例如:屬高新技術領域中的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屬新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網約配送員、裝配式建築施工員;以及更早前新增的區塊鏈工程技術人員、互聯網營銷員等,相信澳門在推動產業多元的過程中,亦會逐步產生相關職缺的需求。

目前最新的國際職業分類標準則是2008年版本,亦是香港政府統計處正用於其人口普查及統計調查的分類法。而澳門統計局正在使用的則是1997年版本的《澳門職業分類(COPM)》,該版本是根據1990年日內瓦國際勞工組織出版的〈國際標準職業分類-88〉所作的地區性修訂。職業分類是一統計基礎結構,其目的除了為銜接本地職業數據至國際通用之統計工具,亦為當地政府落實政策是提供系統性及全面性的數據支撐,適時更新職業分類結構,將有利經濟政策精準落到產業發展。為此,本人提出以下建議:

一、建議當局適時開展本澳職業分類系統的更新工作,尤其做好澳門未來重點發展的四大產業及周邊輔助產業的職業分類研究。此舉既得以系統性地構建產業人才及業務人員需求資料庫,為扶助新產業新業態在澳門落地提供着力方向;優化澳門職業分類亦能為面臨升學選擇的莘莘學子,在其規劃職業生涯有更清晰的指標參考;同時,亦讓主管部門在推動人才引進、人才培養的工作時,能有效緊貼新興産業勞動市場的需求及發展情况。一舉三得。

二、建議加強澳門與國家職業分類的對接,以利拓展澳門居民考取內地國家職業資格的途徑。當局自2010年起推出“一試兩證”模式,讓澳門居民透過在澳的一次考核,同時獲得內地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及本澳的職業技能證明,以技能證明作為勞動工作者創造價值實力的證明。通過加強澳門與國家職業分類的銜接,逐步推動澳門各行業發展“持證上崗”的體制,從而加強社會對藍領行業的認識及尊重、從優化人資水平促進行業發展,以及為本地人才創造融入大灣區發展職業生涯的新路向。

三、建議統計局的諮詢架構中加強與澳門科技業界人員、各專業社團等的合作,通過建立長效溝通機制更好地掌握行業人資需求動態,並定期檢討因新興產業發展應運而生的新型職業,為完善澳門人才庫奠定統計支撐。

發表於 公共行政, 專業, 工商發展, 民生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完善科技創新體系 促進産業多元發展

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特區政府的堅定推動下,澳門的科技事業發展在過去二十多年間得到了質的飛躍。國家與特區都在科技方面努力不懈,近月喜訊連連,本月內神舟十七號將從酒泉升空,此前還有神舟十六號成功對接空間站、“澳門科學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促成了澳門與祖國更深入的交流和互動,更點亮了澳門青年拓展投身航天事業的新希望。從習近平主席給學生的回信中,不但能體會習主席對澳門及澳門科技工作者的親切關懷和高度重視,更顯示他對澳門深化與內地科技合作取得可喜成果的肯定,正是激勵我們繼續做好發揮內地與澳門科技合作機制作用!

乘著國家建設世界科技强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東風,科技創新已經成爲了澳門培養新産業萌發、促進老業態更新的重要推手,爲早日實現澳門“1+4”適度多元發展目標,提供有質量、有力量的支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加快完善本澳科技創新體系的健康發展,以利產業多元發展,本人提出以下兩點建議:

一、建議響應國家“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號召,着力摸清目前澳門科技創新的底蘊。建議統計部門在疏理資料時作適當的分類,同時,在分類上如能與國家數據接軌,將更有利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之中。建立健全澳門科技活動基礎數據,包括從上游的科技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乃至下游的成果轉化體系、企業R&D投入、從業人員及市場規模等。通過對本澳科技活動總體狀况的全面掌握及持續追踪,一方面爲政府制定資源配置力度、人才引進速度和額度以及産業政策的重點促進態度提供科學支撑;另一方面更為深化澳門與內地、與國際的科技合作,訂立一致的統計口徑。

二、建議教育部門通過掌握技術發展趨勢下的人才需求,制定年度或跨年度高校對人才培養和學科設置的需求和指引。本人認爲,讓澳門年青一代的就業選擇多元化,是反映産業多元化成果的一個重要指標,是令下一代更能感受到獲得感和滿足感的一個重要舉措。加強本地教育系統與市場需求的聯動,既是讓本地培育的人才能直接投入澳門市場,降低經濟結構性轉型過程中,學術專業與就業崗位所需不配對的情況;亦是讓莘莘學子和澳門居民在考慮升學、就業、轉業、創業時,都能作出適合自身的生涯規劃的選擇,又能更好地配合澳門的未來發展。

發表於 工商發展, 教育, 科學技術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科學掌握舊區流量密碼 促進內港片區重塑活力

根據統計局數據反映,今年首季旅客人均消費達3,027元,較2019年同比的1,634元增幅近九成,反映旅客的非博彩消費較疫情前大有幅增長。尤其有不少家庭客來澳體驗親子遊、年輕旅客尋找“網紅”打卡點等,可見政府持續深化“旅遊+”跨界融合、積極改善舊區營商環境、創造旅遊新體驗以招攬多元旅客等政策,其成果逐步得到體現和回饋,值得大家關注和認可。

其中,為吸引旅客進入社區消費,政府積極部署及開展多項創新活動和宣傳推廣,例如設置“裸眼3D關前貓”,以新式視覺科技展現關前街區魅力、與網紅合作“逛吃澳門特色店”話題影片等,以點帶面讓旅客消費輻射至新馬路一帶的其他商戶。繼今年初的“新馬路任我行”之後,喜見政府宣佈將打造福隆新街步行區,加強串聯周邊文物建築群及核心旅遊區。事實上,康公夜市、關前薈、福隆新街步行區等計劃,都是政府在條件成熟後,一條街、一條街地逐步推進而成的,從佈局看到活化工作始終要以新馬路為主軸的內港舊區整體為依歸,通過化整為零結合整個片區資源再活化,才能為富涵澳門歷史底蘊的世遺舊城區注入新活力、重塑新風貌。

為加快內港舊區的片區活化,讓位處該區的中小微企業早日感受到大地回春,本人有以下三點建議:

1. 建議研究“打卡點”與盤活市場的關係,認清旺丁與旺財的情況。在旺丁方面,隨著“口碑分享”及“社群媒體”逐漸成為亞太旅客的旅遊驅動力,應重點分析“打卡”景點與附近街區人流的互動作用;在旺財方面,政府上月推出“中小企業後台數字化支援服務”的試行計劃,牽頭本地科技企業為200間傳統中小微企業提供數位化轉型服務,通過掌握並分析脫敏後資金流的牽引作用,藉此用好科技促進投入與產出的效益最大化,將“網路流量”轉化為實際的“消費力量”,促進社區經濟發展。

2. 建議通過不同渠道逐步建立好大數據資料庫,重點分析本地人常光顧的同類型店舖與旅客近期光顧的當紅店舖的關係,以便有效的掌握老區的整體情况,為日後全盤活化內港舊區,做好數據建構及經驗總結。

3. 建議參考澳門建築業發展關注小組與運輸工務範疇部門保持長期且緊密溝通的做法,將餐飲業及相關勞工界等各持份者組成類似的官民溝通模式,加強互動、加快下情上達、上政下傳的速度,共同為出台更接地氣的政策措施,為加快澳門經濟復甦、實現適度多元的目標一同努力。

發表於 創新創業, 區域, 城規, 工商發展, 旅遊, 民生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營造生育友好的社會環境 為人才資源提供保障支撐

澳門去年出生率僅有千分之6.4,是有記錄以來新低。過低的生育率加速澳門步向高齡化的社會結構,更直接影響本澳勞動市場發展,一方面因人力不足,使企業需要外求人資補充,另一方面因後繼無人,老師傅無法下崗退休,兩者都不利於行業健康發展。如何落實做好鼓勵生育的政策,為本澳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效的人力資源支撑和保障,已成為逼在眉睫的問題。

尤其澳門以中小微企業為主的經濟結構,當中不乏只有2、3人的蚊型公司以及年輕的個體創業者,他們大多正值適婚、適孕的年齡。但無奈因經濟壓力、忙於在事業上大展拳腳等原因,這些生育大軍的重心暫時未能擺到家庭發展上,嬰幼兒無人照料更是制約年輕夫婦孕育的主要因素之一。

但由於人口發展是社會建設的重點,高齡化的勞動力市場更不是企業主及創業者可以解決的問題,希望政府主動撐起鼓勵生育的大旗,並多推出生育相關的德政,以加快營造對生育更友善的社會環境、提升適齡人士結婚生育的意願。可喜的是,特區政府向來重視教育發展,15年免費教育的德政已經大大減輕了本澳家庭子女教育成本的壓力。鼓勵生育的政策力度也應當提升到如此層次,支持教育的同時亦要支持生育,避免將來變成“有書無人讀”的現象,促進本澳人口結構健康發展。

為此,本人提出以下建議:

一、在降低生育成本方面,據悉《產假報酬補貼措施》自2020年5月實施的三年以來,社會保障基金每年約批出400多宗申請、涉及金額約440萬一年,反映有報酬補貼需求的職業女性數量不算太多,並不會對特區政府的公共財政造成太大負擔,而且社會對此德政的反響十分正面。建議特區政府在檢討期後繼續支付該筆14天的產假薪酬補貼,以政府出14天、企業出56天的組合,繼續發揮支持企業鼓勵員工生育的帶頭作用。

二、在減輕養育成本方面,因未能親身照顧嬰幼兒而聘請家傭、使用托兒服務,甚至父母一方需減少工作甚至辭職,而導致收入大幅減少等,都是增加養育成本的關鍵。建議除現行的“出生津貼”外,可參考“照顧者津貼計劃”的概念,為選擇在家照看幼兒的父母提供“父母津貼”,以減輕期間的家庭經濟負擔。與此同時,建議出台更具彈性的“外僱政策”,讓企業主能更靈活補充短期的人力空缺,創造條件讓員工安心兼顧家庭與工作的平衡,促進營造生育友好的社會環境。

發表於 工商發展, 民生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