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循環意識、引入環保替代、推動源頭減塑

塑料污染是全球國家共同面臨的災難,據聯合國上月報告所述,全球90億噸塑料製品只有百分之九得以循環利用,其餘則只能埋在堆填區、垃圾堆或大自然環境中,嚴重影響全球生態環境。在澳門有不少熱心的巿民、民間團體,均自發性推動減塑行動,如引進環保餐具、鼓勵自攜外帶杯、無飲管運動等,希望在其力所能及的範圍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製品。

為鼓勵居民進行回收,環保局近年亦積極開展「環保Fun」積分計劃、食肆廚餘、電池、利是封回收等多種形式的回收活動,同時也藉「減塑有著數」活動鼓勵巿民減少使用膠袋。環保局透過積分計劃回贈現金禮券、拒用膠袋則給予抽獎機會,這樣以獎勵替代處罰的方式,相信更能鼓勵巿民參與回收行動。另外,該局日前表示正著手制訂公共飲用水設備指引,以推動和方便對外開放的公共部門提供安全衛生的飲用水設備。由政府帶頭建立衛生標準可提升巿民對公共飲水設備的信心,亦可完善城巿服務功能,此舉值得讚同。

當然,減塑問題並不單以鼓勵回收、增設便民設備等方法可以解決,盲目仿傚國外禁塑限塑立法亦未必合適本澳獨特的旅遊產業形態。澳門雖然只有60多萬居民,即便能改變巿民的生活習慣,亦難以改變年超3000萬的旅客的消費習慣。受限於土地資源稀缺、人力成本高昂、設備配套需巨額投資,即使本澳產生的各類固體廢物每年合共超過50萬噸,可惜仍與產業化規模相距甚遠。自本年初國家嚴格實施「禁止洋垃圾入境」的規定後,更加重了本澳回收業界的壓力。參考各地的環保方案,本人有以下建議:

建議一、研究及引入適當環保替代品,提供多元的選擇。對於餐飲行業,餐具的選擇甚為重要,提供外賣包裝亦是很多商家的基本服務,若強行推動禁塑限塑令,業界未必有相關專業知識推動綠色發展,亦難以真正達到減低對環境污染的成效。希望當局率先帶頭研究或引入適合本澳使用的環保替代品,參照一些亞洲、歐美國家研製的塑料替代品,例如甘蔗渣一次性餐具、以可食用原料所製作的環保袋、以蛋白質製成的生物塑膜,皆是值得研究的新創產品。

建議二、加強民眾循環使用意識,減少一次性用品的貪方便心態。除了鼓勵巿民參與回收外,更要養成循環再用的習慣,不論是可再生或不可再生的消耗品,多次循環使用都有助減低能耗。而且循環使用的物品其衛生管理及風險亦由使用者自行承擔,大可安心使用。在此鼓勵巿民多重複利用塑料袋、環保餐盒、外帶杯等,商戶也可給予適當的支持,政府的「減塑活動」亦可加大獎勵範圍,讓循環使用的習慣更能紮根於年青一代。

減塑行動非一朝一夕可解決的問題,要由巿民及政府雙方共同努力做到真正的源頭減廢。在此呼籲政府相關部門及早有組織地、系統性地研究這一議題,建立綠色環保標準,同時讓塑料消耗品的退場機制及環保物料的回收系統等規劃得以有序地實現。向巿民展示政府建設綠色生活環境、解決環境垃圾問題的決心。

發表於 未分類, 民生, 環保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讓社會尊重職技教育,令動手專才享獲得感

澳門以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為目標,融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未來需要大量不同類型的、具有扎實動手能力的職業技術專才。為提高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受性,讓普遍市民了解職業教育對整個勞動市場的重要性,政府所作的努力,可從2017年的世界職業技能競賽澳門區選手在網站設計項目為澳門首奪金牌,刷新歷史,另有六人取得卓越表現獎作里程碑,這無疑對澳門的職業教育發展有莫大鼓舞。勞工局每年負責統籌澳門代表隊參賽,並得到澳門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澳門大學等單位的大力支持與技術支援,為提升青年對職業教育的重視,不遺餘力漸見成效。
特區政府多次強調重視應用人才、專業人才及精英人才的培育,其中應用人才的重要培養模式之一就是職業培訓,政府除了提供完善的培訓平台,更關鍵是引導市民重視職業技能的培養,繼而驅使市民主動提升個人職業素養。針對近年社會發展較稀缺的中葡雙語人才,去年底特區政府推出“人才培養考證激勵計劃”,先導計劃鼓勵市民參加語言能力測試,考取證書並達到相應水平可獲獎金鼓勵,可見政府在人才培養工作上思路正確,工作不遺餘力,國家支持亦十分有力。今年首次有五所內地職業技術學院招收澳門保送生,共提供一百個保送名額,向澳門應屆高中畢業生開放。內地通過職業教育助力人才培養卓有成效,內地職校來澳招生,對澳門學生的職涯規劃本是一大利好因素,但這則新聞的遺憾不禁令一眾人士驚訝,最終只有一名澳門學生報考。從以上現況可見,職業技術教育的推廣認受程度在不同地區、不同社會層面存在不對稱性和極端性,應予重視並設法改善。
有見及此,想提出幾點建議。建議一:政府還需加大深度、廣度宣導動手人才的重要性,透過媒體宣傳、深入企業和高校舉行分享會等,用好本地擁有職業技能的優秀人才群體的影響力,加強向各行業滲透,營造好新經濟氛圍對擁有專業資格和職業技能人士的依賴性,從而持續提升這些人才的社會地位。
建議二:鼓勵僱主和僱員團體積極宣揚動手人才短缺對企業和社會發展的影響,推動企業代表走進校園、走進職業培訓的課堂,多與校友會、家長會說明動手人才的社會價值及經濟收入,並分析澳門職技人才的發展前景,讓更多家長和年青學梓以實際行動支持澳門的職業教育培訓。
建議三:政府亦應逐步使職技人才收入與技能認證掛鈎,加大薪酬與實務能力的掛鈎,建議政府可率先從公共行政人員的職程中適當反映,帶頭成為以身作則的典範。並透過增設與動手能力掛勾的獎勵,藉此表彰職技人才的專業能力及肯定其對行業穏定發展的重要性,從而改善因薪酬水平始終偏低而難以吸引新生代入行的現象。

發表於 教育, 未分類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澳門科學與社會發展的可能

【澳門日報】2018-06-25 B05版 澳聞

澳門科學與社會發展的可能
——參加中國科協成立六十周年座談會隨感

刊登於【澳門日報】2018-06-25 B05版 澳聞

五月三十日是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當天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中國科協成立六十周年、百名科學家、百名基層科技工作者座談會。座談會上先後有王滬寧常委及十一位科學家和基層科技工作者代表發言和分享自身經歷,回顧祖國在科技發展上走過的路和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聽了各分享者的話,回望過去六十年,我們共同見證了二彈一星、雜交水稻、神州繞月、天宮觀星、北斗定位、蛟龍探海、量子通訊、高鐵航母等先進科技的騰飛猛進,啟發了我對澳門的一些思考,我認為科學觀念可為澳門的發展創造非常多的可能。

創新思維倡進步

習近平主席指出要“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堅持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更直言“中國如果不走創新驅動道路,新舊動能不能順利轉換,是不可能真正強大起來的,只能是大而不強。”習主席的一番話對我們正積極地以一中心一平台為目標,引領澳門發展踏上新台階的征程,意義重大且深遠。要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離不開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所以,我認為新時代的人才培養方式和制度也需與時俱進,除了以一門學科培養專項人才的普及教育外,也可以交叉學科培養綜合型人才,從而更及時回應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國首次以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創辦了一所高起點、小而精的研究型高等學院——西湖大學以培養專才為核心,又是另類的典範。澳門的人才政策可參照以上培養模式。以創新的機制造就有能力、有視野、有理想、有承擔的科技研究人才。但歸根結柢一切的創新都是源於思維上、觀念上的創新。有了思維的創新,官民產學研金都會有更快的進步。

不拘一格降人才

習主席提出“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吸納人才。座談會上的分享者有海歸也有本地培養的優秀人才,為我們帶來了新材料、新能源和生命科學的豐富研究碩果,有力的證明了人才培養不拘一格,“人”才是關鍵的第一資源。

大灣區的城市陸續推出人才政策,我認為澳門在新一輪的創新驅動和發展階段,在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的形勢下,首先要對“人才是第一資源”有共識和尊重。解放思想才可讓我們跟大灣區其他城市共呼吸、同步伐。六、七十年代,澳門的工業得以蓬勃發展就全賴有機遇、有政策配套。當時來自本地或外地的人才資源為澳門的階段性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澳門回歸後,博彩業也按照這個發展規律,為蓮花寶地創造一片新天地。在粵港澳大灣區新一輪發展過程中,市場機遇多,政策環境好,將吸引海內外各領域的人才聚焦,我深信特區政府可以再次把握這個發展規律,為澳門煥發新氣象、邁上新台階。

科技富民助脫貧

一直以來澳門市民都積極主動參與不少內地的慈善活動,“希望工程”就是其中一個卓有成效的公益項目。同時還有眾多市民和社團通過集腋成裘、志願服務等不同方式向貧困人士伸出援手。座談會分享者之一郭素萍研究員分享了其先夫、“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國先生長期奮戰在扶貧攻堅和科技創新第一線的事蹟。他致力於山區開發研究和推廣林業技術,不僅讓荒山披綠,更讓廣大農民脫貧奔小康,走出了一條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貧新路。這個以科技富民的例子甚具啟發性,讓人鼓舞!今年特區政府和中聯辦以貴州省從江縣作為扶貧對象,澳門科技界仝人可廣開思路讓科技創新助力精準脫貧,為祖國脫貧攻堅戰出謀獻力!

科普產業促多元

科學技術普及一直是澳門眾多科技工作者及專業社團積極推動的事業,也是我堅持騰出相當工餘時間參與的義務工作。在今次座談會中,喜聞嵇曉華先生在二○○八年剛畢業時就創辦國內首個民間科普社團“科學松鼠會”。二○一○年進而創辦果殼網,至今已成為國內首家獲得億級投資的科普公司。他將科學技術知識普及,由城市到農鄉全覆蓋,開拓了另類現代服務業,逐漸將科普工作產業化,為創新創業開闢新境界,形成新氣象。果殼網的啟示值得大家認真探討和思考。我認為科普工作大可在澳門產業多元化的光譜中閃爍異彩,走出有澳門特色的科普產業化大道,令科普工作不再是全然奉獻的業餘工作,而是可以寓工作於興趣的創新產業。

座談會以王滬寧常委作總結發言。他指出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思想,要有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共同推動我國由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回想澳門現況,隨着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積極發揮一中心一平台作用,繼續履行我們的歷史使命是當代人的努力目標。未來,澳門在科學研究、科技應用和科技普及的工作上實在大有作為。讓我們以思想創新推動人才互通、知識聯通、資金融通。我深信在不久的將來會一同見證澳門發展更平衡、更充分、更多元的新面貌!

崔世平

發表於 科學技術, 精選文章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創孵中心冀完善配套留人才

探訪正在里斯本備戰創業大賽的澳門隊伍

與“幹細胞常溫運輸系 統”項目負責人徐仁和教授(左二 )交流

創孵中心冀完善配套留人才

【澳門日報消息】
2018-06-23 A03版 澳聞

探訪赴葡參與創業賽澳代表
創孵中心冀完善配套留人才

正在葡萄牙出席“中葡國家企業經貿合作洽談會”的澳中致遠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崔世平等負責人,專程探訪經上月首屆澳中致遠創新創業大賽晉身“復星Protechting全球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的兩支澳門創業隊伍。崔世平表示,將爭取在創孵中心設立更多配合生命科學研發和成果轉化的配套設施,實現人才留澳發展的訴求。

在上月十五日的澳中致遠創新創業大賽中勝出、獲推送至葡萄牙參加“復星Protechting全球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的“幹細胞常溫運輸系統”、“對向臨床和研究市場的新一代蛋白質分子檢測產品和服務”兩團隊,目前正在里斯本參與由“復星Protechting”舉辦的創業挑戰營,備戰這場雲集全球精英的青年創業大賽。崔世平、執行董事林家偉、副總裁魏立新,於當地時間廿一日抵達團隊身處的孵化器Beta-i,為團隊成員打氣。項目負責人包括澳門大學教授徐仁和、潘全威及參賽學生,與崔世平等熱情交流。崔世平勉勵他們把握機遇,再創佳績。

空間科創成障礙

在交流中,兩團隊負責人表示項目進展理想,希望透過賽事吸引更多投資人,加速項目落地。他們不約而同對擴展科研實驗和孵化空間提出希望,認為研發空間是發展科創不可缺少的部分,對面積和設施皆有要求,一般而言,空間佔地約需一千平方呎才能滿足所需,惟除本澳高校外,較難滿足需求。一旦學生畢業後仍想堅持在讀時的科研方向,若不能留在澳門高校內,便只有前往外地租借實驗室繼續科研生涯,希望澳中致遠營運的創孵中心可協助解決。

崔世平表示,隨着越來越多創業者進駐創孵中心,尤其日前與澳門大學簽署協議冀共同平行孵化科創項目後,可預見將有更多科創項目入駐中心。澳中致遠期盼完善創孵中心的配套,設立更多配合生命科學研發和成果轉化的配套設施,從而實現人才留澳發展的訴求。

發表於 創新創業, 專業, 工商發展, 教育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Beta-i澳互動區里斯本設立

代表澳中致遠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與Beta-i行政總裁佩德羅簽署於里斯本設立“Beta-i澳門互動區”合作協議

澳中致遠與葡孵化器協議助青創

【澳門日報消息】
2018-06-23 A03版 澳聞

Beta-i澳互動區里斯本設立

六月廿一日在葡萄牙里斯本舉行的“中國與葡語國家企業經貿合作洽談會——里斯本二○一八”上,澳中致遠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崔世平與葡萄牙著名孵化器Beta-i行政總裁佩德羅(Pedro Rocha Vieira)簽署合作協議,將於里斯本設立“Beta-i澳門互動區”,支持內地及澳門青年創業者前往葡萄牙創新創業。

資源互補青創互助

主題為“中國與葡語國家——共譜務實合作新篇章”的洽談會於里斯本當地時間廿一日上午九時開幕。開幕式上,中葡雙方在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葡萄牙國際事務國務秘書Eurico Brilhante Dias、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葡萄牙經貿投資促進局主席Luís Castro Henriques及貿易投資促進局主席張祖榮等嘉賓見證下,共簽署了廿四份協議項目。

其中,崔世平代表澳中致遠與葡萄牙著名孵化器Beta-i簽署合作協議,澳中致遠將在里斯本設立“Beta-i澳門互動區”,這也是首個設於海外的“澳門互動區”。雙方同意互相推薦創業項目進駐對方的創業孵化空間,以發展資源互補、服務共享的最大效力,支持中國、澳門的青年創業者前往葡萄牙發展,亦吸引葡萄牙的青創人士前往澳門創新創業。

推動澳青赴葡創業

崔世平表示,“澳門互動區”是澳中致遠與海內、外創業孵化空間合作推動青年創新創業的重要模式,通過資源整合和互補,促進澳門和當地中小企業、青創之間合作互動。Beta-i是歐洲著名的創業孵化器,為初創企業提供專業的創業支援服務,藉此加速項目成長,並透過組織活動等方式促進融資對接,助力拓展發展空間。雙方承諾共建“Beta-i澳門互動區”,將為有志前往葡萄牙創新創業的澳門青年提供落腳點和更多優質的創業資源;另一方面,澳中致遠進一步發揮已成立的“中葡青年創新創業交流中心”的作用,將逐步與海內外,尤其是大灣區和葡語國的優質孵化機構合作,共建更多“澳門互動區”,為三地青年交流合作、創新創業助力。

發表於 創新創業, 工商發展, 科學技術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