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世平:中小微企疫境要自強

疫情下,調查發現四成受訪者業務受重創,惟不少初創積極應對。(資料圖片)
刊登於【澳門日報】2020-03-08 A07版 澳聞

正視自身營運問題 非單靠政府援助
崔世平:中小微企疫境要自強   

  新冠肺炎疫情下,本澳不同行業均受到衝擊,尤其對中小微企的影響更凸顯。議員、創孵中心董事長崔世平認為,疫境時期,中小微企更應自強自保,勇敢正視自身營運存在的問題,加以優化完善,而非單靠政府的資金援助。同時,認為僱員僱主是共同體,應攜手面對逆境,共度時艱。

扶持初創無可厚非

  崔世平指出,本澳中小微企為數不少,部分以小規模的家庭式作業。透過是次疫情可以促使部分中小微企反思,到底這只是一次性的不幸影響,或將原本存在的問題暴露得更快?若企業的業務形態是健康,甚至是朝陽產業,“即使跌低也容易爬返起身”。是次疫境對企業而言是不可抗力因素,但並非長遠對業務構成挑戰。

  崔世平稱,若中小微企自身經營模式不佳,疫情影響下只會令問題更加凸顯,百上加斤。認為目前中小微企第一件事並非向政府伸手求援,而是客觀地檢視商業運營的規模、產品特色、取向、態度、市場口味等,思考產業受到的掣肘,自強自保。當然,剛起步的初創企業需要政府扶持無可厚非,但單靠政府政策經營的企業也非健康。

穩根基謀長遠發展

  青年創業孵化中心展開會員問卷調查顯示,有超過七成半的創孵中心會員從這次疫情中發現到自身項目的痛點,當中更有四成半思考出解決方法。為此,崔世平鼓勵中小微企在疫境下,不妨反思出一些長遠政策、措施去優化行業環境,“自己幫自己”,令營商環境更成熟,從而打穩根基,有利日後長遠發展。

  政府為中小企推出的減免稅務及稅費、特別援助計劃以及貸款利息補貼計劃,崔世平認為,減輕中小微企的財政壓力是好事,但企業也要檢視自身的償還能力,逆境下作盤點,更謹慎營商,畢竟借錢總要還。他強調,無論企業僱主、僱員都是共同體,關係密不可分,特別時期更應互讓互諒,企業才能走得穩,行得更遠。
刊登於【澳門日報】2020-03-08 A07版 澳聞
發表於 創新創業, 工商發展 | 已標籤 , | 發表迴響

加強廚藝人才培育 穏固美食之都品牌

自本澳於2017年獲聯合國機構評定為”創意城市美食之都”後,特區政府著力開展建設“美食之都”的各項工作。當局推出的「澳門特色老店品牌重塑扶助計劃」去年已順利評定出12家商號為首批“澳門特色老店”,為助力特色老店傳承創新營運、煥發文化內涵的同時,開拓新時代商機。事實上,不少本澳廚師在國際舞台上,屢獲優異成績。其中,亞太廚皇美食會每年均會表揚亞太區美食界的領軍人物,在近日的授勳儀式上,有六位澳門飲食業同仁獲勳,創歷屆之最。可見“美食之都”這一品牌已逐漸在國際上得到關注,本澳飲食從業員的實力亦可見一斑。

然而,飲食業界起薪點低、行內薪酬差距大、中高層以外僱廚師為主、難升遷等規律如何突破,從而吸引更多有意投身業界的年輕人入行,一直困擾著勞資雙方。創建了亮眼品牌卻缺乏後繼之力,將不利“美食之都”的長遠建設和發展。為此,本人有以下建議:

一、豐富人才培養及投入方式。建議政府加大力度吸引老師傅教真章,同步鼓勵年輕人投身廚師行業,就如“藝術傳人”般,推動“廚藝傳人”。尤其可以傾斜政策創設津貼補助,讓老師傅帶教新手學徒、學成則鼓勵創業,政府對成功者和老師傅更可以獎金回饋促進舊舖新店一同發展。切實改善從業員就職條件和長遠發展,協助解決人資成本高、入行初期薪金低等瓶頸,加強飲食業的人才規劃基礎,令澳門美食之都後繼有人。

二、說好名廚、名店故事。澳門外來的法式、意式米芝蓮品牌都是老板由學徒出身至廚藝上乘時,自立新品牌,完全合乎現在創新創業的精神。建議政府多宣傳米芝蓮大廚和殿堂級澳門人名廚生涯發展的故事,及宣傳廚師行業的長遠前景,讓有意投身行業者了解發展路向及向上流動的進程,而不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此舉,不但可讓“美食之都”的形象更生動活潑,更重要是讓年青人知道“成功非僥倖,努力有回報”的道理。

三、提升飲食行業全方位形象。除了以米芝蓮名號與國際接軌、以特色老店打造品牌潮流,建議政府可進一步加強大眾美食、創意美食予人的印象。以日本“B級美食”的安排為例,B級美食是泛指不使用高級食材、價錢親民但味道頂好的大眾料理,經過多年的發展如配合在地食材、全國品評比賽等,日本的“B級美食”已成為當地居民、旅客都熱烈追捧的美食指南。因此,為豐富高、中、低價位的餐飲元素,提高對各類美食的認知,建議政府多換位思考,參考國內外成功經驗,為小微企食店多著想,促進澳門“美食之都”結構走向多元。

發表於 工商發展, 文化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精準扶持潛力企業,促進澳門產業多元

上星期,我出席了去年在珠海市橫琴新區管理委員會主辦的“第一屆中國橫琴科技創業大賽”中,以“AI汽車芯腦項目”奪冠的優勝隊伍“普強時代”在橫琴創業谷的開業揭幕儀式。該公司以人工智能技術研發車載及電話信道的語音交互技術,贏得大賽的最高殊榮並獲得一億元人民幣的無償獎金!其創始人及行政總裁何國濤先生是一位地道的澳門才俊,相信日後將為促進珠澳地區的芯片及智能汽車產業發展帶來新動力。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科技基金負責人致詞時坦白的說,翻查過去所有資料發現,原來普強公司從未拿過澳門政府一分一毫的資助。

這位朋友其實是勞校唐志堅校長時代的高徒。他直言創業的路上有很多困難和阻礙,年青人要取得成功,首要的是要有走出去接受磨錬的勇氣;其次是培養出自強不息的能耐。他更指出從在本地完成中學、內地完成本科、再到外地完成研究生並跟矽谷名企工作,這些經歷都是十分有價值的。我希望未來,在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實踐過程中,政府除了繼續漁翁撤網式培育濟濟人才外,更關鍵是要有伯樂的慧眼從中發掘具獨角獸潛力的企業,精準投放資源並加強支持其高品質發展才是大道。為此,本人有以下建議:

一、建立科創/科普產業資料庫。為讓年青人更好掌握科技創業及科普教育產業的發展動向,建議政府建立公開數據庫,多方面追蹤世界大趨勢,尤其是迎合澳門變革創新方向的產業發展趨向。讓年青人籨入大學選科以至生涯規劃上都有更好的資訊。

二、加大對雙創企業扶持力度。為鼓勵更多有志創業者投入科創市場,建議政府以高瞻遠遠矚的目光,為具潛力或特殊專業的種子企業加大資金扶助,協助其解決創業初期的資金瓶頸問題,推動成果產業化,並進一步鼓勵其扎根澳門、面向祖國和世界,培育行業領先者。有錢不是萬能,但當周圍城市的政府都有豐厚的資金和市場作為吸引點,澳門怎樣凝聚良才、良企是值得深入思考和部署的。

三、說好澳門科創科普故事。建議政府加強宣傳澳門優秀的科研、科創成功例子,向澳門市民、大灣區同胞以至在國際舞台說好澳門新亮點。期望進一步提升科普教育的氛圍、吸引莘莘學子投身業界外,更讓市民提升對澳門科技新名片的認識及自豪感,讓科技創新實實在在的成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重要方向之一。

發表於 創新創業, 科學技術, 粵港澳大灣區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清華文創人物』崔世平:立足澳門,弘揚中華文化

刊登於【清華大學文化創意評論】2019-12-10
作  者:萬寧寧,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視覺策劃:李派,清華大學宣傳部攝影記者

今年是澳門回歸20周年,爲了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澳門中華文化交流協會舉辦了“澳門新八景”全球評選及文創産品設計比賽等系列活動。經過全球票選及專家命名委員會的多輪討論,澳門的八處特色景點被冠以情景兼備的新名字,分別爲西山望洋、雙湖塔影、亭前葡風、龍爪觀濤、路環漁韵、愛巷傾情、福隆新貌、橋牽三地。
作爲澳門中華文化交流協會的理事長,崔世平在回顧這項歷時長達一年的活動時表示,“澳門新八景”的全球票選過程就是對澳門回歸20年來城市文化、人文景觀的一次呈現,也是講好澳門故事的一次實踐。

|從學習城市規劃到弘揚華夏文化

先後在華盛頓大學獲得土木工程學士學位、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土木工程碩士學位後,崔世平于2002年獲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博士學位。不論是在學習專業課程,還是接觸行業案例的過程中,他越來越理解到“平衡”和“取捨”的重要性。

“土木工程和城市規劃專業都是一種綜合性的系統工作,從前期籌劃、正式動工到後期運作,每一步都需要取得多方的共識,每一個階段性成果都是集各方智慧之大成。”在他看來,一項建築工程或城市規劃項目,不僅會對設計和施工團隊帶來重要影響,更會深入地影響生活在其中的居民,以及整個城市風貌,甚至會對之後幾代人都會有潜移默化的影響。

因此,進行建築設計或城市規劃時要學會平衡與取捨——平衡各方利益,取捨各項要素。

基于這樣的思考,他越來越認同這樣的觀念:“面對一項規劃方案,我們不能做出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評價,因爲凡事均有正負兩面,每一種可能發生的結果和帶來的影響都不能忽略,都要僅慎處理。”在他看來,全世界的資源是有限的,做好平衡與取捨至關重要。因此,工作中的他希望能交出一份儘量平衡多方利益的發展藍圖,比如考慮到社會發展的要素,需要在有限的土地上更多地建造房屋還是更多地發展産業。

以往在城市規劃方面的工作經驗,讓他深刻意識到頂層設計的重要性,每一項規劃都要有全域的思考和全面的考量,這些經驗在他進行公司管理、策劃、團隊組建及公司文化建立的過程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這種認知不僅映射出崔世平對于專業的思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的處事態度。

專業之外,崔世平在文化領域也頗有建樹。

“我的父親崔德祺先生除了涉足建築和商業領域,也深諳中國傳統書畫藝術,具有很高的文化修養。”據他回憶,他小時候經常在家裏看見父親和朋友討論藝術,耳濡目染之下,他一直都對中華文化有所關注,也因緣際會地認識了許多澳門文化界、教育界的朋友,時長交流文化傳承的話題。

爲了更好地弘揚中華文化,2005年,崔世平和一群熱心于推廣中華文化、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人士共同組建了澳門中華文化交流協會

他們希望以文化爲紐帶,發揮澳門在兩岸間的橋梁作用,推動兩岸關係穩步發展,加强兩岸四地的交流互動,幷促進世界各地華人的團結,增進彼此在社會、文化、經濟、教育、科技等領域的瞭解和溝通。當然,他們還有一個更加宏偉的目標,那就是“促進中華民族的融和,增强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爲弘揚華夏文化作出貢獻”。

| 發揮澳門優勢,推動文化傳播

在這一目標的引領下,澳門中華文化交流協會結合重要歷史時間節點,舉辦了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

2009年,在澳門回歸十周年之際,他們成功舉辦了“澳門之歌”的徵集及評選活動,由不同的專業團隊製作了三首極具特色的“澳門之歌”系列歌曲,分別爲《澳門之歌》、《盛世蓮花》和《一個神奇的地方》。這一歌集成爲澳門回歸十周年的紀念禮品,幷贈予來澳慶典的國家領導人。

2011年,適逢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他們聯合臺灣中華港澳之友協會與中山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共同舉辦“百年功業 千秋中華──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系列活動”。通過在澳門、中山、武漢等地舉辦中山先生革命足迹尋、中山思想研究專題講座等,引導民衆緬懷中山先生的革命意志,瞭解辛亥革命的歷程,爲振興中華而明志。

2019年,是澳門回歸二十周年。他們舉辦了“澳門新八景”全球票選活動作爲獻禮,彙聚社會力量和智慧,共同選出能代表澳門特區新面貌、新里程的“澳門新八景”,來傳播澳門發展和進步的故事。這次活動不僅體現了澳門的人文風情、自然風光和特色建築,也是澳門特區二十年來社會繁榮發展的另一種演繹,還是把中西文化共融的城市之美向全球推介的一個盛會。崔世平如是說。

此外,澳門中華文化協會還通過組織研討會、座談會、閉門交流會、公開論壇、攝影巡迴展、漢字互動展等活動,爲澳台文化交流提供了多元化平臺。

爲了更深入地理解中華傳統文化,崔世平還一直十分關注內地的鄉村文化建設,曾多次到浙江進行考察和調研。他認爲,中國鄉村是文化寶地——鄉村生活中保留了濃厚的傳統文化習俗,從文化弘揚的角度來看,需要不斷注入新活力,通過融入創新思維,將傳統風俗、人文風情與教育、文化、商業及旅游等元素相結合,才能賦予傳統文化更多價值及可持續能力,真正實現文化傳承。

在他看來,澳門具有獨一無二的地理優勢。從歷史上看,中華傳統文化與西方近代文化在澳門交匯、交流、碰撞、融合、創新,形成獨特的澳門文化;澳門回歸以來,一直在兩岸交流溝通中發揮重要橋梁作用,特別是在增進兩岸互信、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其中,中華文化則是重要的精神紐帶。正如他所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包括澳台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共有的文明財富。中華文化同時作爲澳台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在兩岸文化交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無論在過去、現在或將來,我們都要集合民間的綿力,以推動兩岸更多文化交流爲目標,加深兩岸與港澳之間的瞭解,深化在多個方面和領域合作。”

| 以文創,促交流謀發展

大力推動澳門文化創意産業的發展,一直以來都是崔世平的重要工作之一。

對于近年來文創産業的發展趨勢,崔世平打開了話匣子。他介紹說,從2012年以來,中國文化創意産業發展勢頭一直向好,截至2017年,文化及相關産業增加值爲34722億元,占GDP比重4.2%,不斷向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邁進,文化産業總體融資規模不斷擴大。

他認爲,中國的文化創意産業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一方面,隨著中國在數字化、互聯網、5G等技術上逐步實現從跟隨到超越,藝術傳播載體的變革將有希望帶動中國在文化創意産業爭得先機;另一方面,更加重要的是,中國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積澱爲文化創意産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沃土。

“中國有13個城市(青島、哈爾濱、長沙、景德鎮、上海、北京、南京、揚州、蘇州、深圳、武漢、順德、澳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爲全球創意城市,而且澳門在2017年還被評爲‘創意城市美食之都’,如果我們能够將這些全球創意城市作爲文創産業新一輪的引擎,我相信中國的文創産業一定會邁上更高的層次。”崔世平覺得,海峽兩岸以及港澳特別行政區在文創産業發展步伐、規模、形式和內容都有所不同,在人才和創意方面各具優勢,需要通過更多的項目互動和人才交流,推動産學研深入融合,促進四地文化産業的發展

在他看來,適宜的外部政策環境對于文創産業的發展必不可少,政策制定者需要進一步鼓勵市場化、産權化和普及化,推出更加優惠的稅制等鼓勵政策,幷進一步加大對于版權保護的法治力度,中國文化創意産業的發展才可以更加輝煌。 與此同時,他還著重强調了文創發展領軍人物的重要作用:“只有深諳中華文化知識,具有開放性思維與全球化視野,幷瞭解商業運作的通識型綜合人才,才能够更好地引領文創産業的發展。” 

胡鈺與崔世平在“澳門新八景”頒獎典禮現場交流
發表於 創新創業, 城規, 文化 | 發表迴響

發掘深度旅遊項目,拓展澳門文化面貌

自澳門政府確立以「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為發展定位後,就積極改善基礎設施、建設智慧旅遊、豐富旅遊元素等等,以加強本澳旅遊競爭力及承載力。按旅遊學院公佈的最佳旅遊接待能力,就由2014年每日92,325人提升至2017年的日均11萬人次,反映澳門旅遊承載能力已有逐步改善。近年,智慧型手機、電子支付等科技發展成熟,大幅減少了事前規劃、事前預訂的時間,使得現今的旅遊趨勢走向「隨時、即興」的情況。因此,一些可讓旅客掌握景點情況的實時大數據系統,如旅遊局今年推出的“旅遊資訊交換平台”等智慧旅遊項目,亦有效提升旅客在澳逗留期的體驗。

背包旅客喜歡不受規劃限制,和傾向深度探索的旅遊體驗因此是熱衷追求具特色的旅遊體驗的新內容。早前,由澳門文化社團組織,經全球票選所產生的“澳門新八景”,在推廣期間線上宣傳曝光超過2130萬次,選出八個景點:西山望洋、雙湖塔影、亭前葡風、龍爪觀濤、路環漁韻、愛巷傾情、福隆新貌、橋牽三地。景點以人文、歷史、自然俱備,兼且新舊交錯、中西交融的景觀,深刻反映着澳門別具一格的文化底蘊與自回歸以來城市的快速蛻變,兩者相互協同發展的燦爛成果,就是現代群眾的心儀選擇。伴隨著這八個各俱風貌的澳門新景結果出爐,主題攝影比賽、本地郵品及文創產品設計、特色新八景宴等項目亦將相繼推出,使澳門美景通過影像、繪畫、文具、美食等不同媒介呈現其藝術氣息,充分展現了本地人才的創意和工匠精神。相信隨“澳門新八景”衍生的旅遊新內容和體驗,將為來澳旅客提供嶄新的文化旅遊體驗的新商機。

澳門旅遊元素逐漸增多、旅遊基建項目逐步建成,為進一步解決旅遊時令分佈不均、內容未全的問題,建議政府在非旅遊高峰期間着力推出,以認識澳門歷史文化的深度旅遊項目,吸引深度遊的旅客造訪。同時,建議配合以 AR/VR等科技元素,全面構建澳門旅遊數字博物館,從而更便捷地向世界各地展現澳門魅力。最後,建議政府進一步加強旅遊整合平台連動線下實體單位的力度,設計提供旅行動態資訊之一體化服務平台,並且加強中小企與平台的資訊交換的質與量,讓旅客實在地感受到智慧旅遊的便利,亦讓本地中小企業也可享受到旅遊業發展所帶來的紅利。

發表於 文化, 旅遊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