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科技為經濟發展服務

本屆政府把科技產業發展作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重要部署,並通過整合公共行政資源,設立經濟及科技發展局,體現了政府對加強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雙結合的決心。藉推動產學研發展及科技成果轉化,為澳門長遠的經濟生命力奠定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最終希望令澳門居民都能享受科技產業所帶來的紅利。

回顧內地近年越來越重視科技研究和科技人才發展,不斷加大科技創新、科技經濟融合等領域的開放力度,加強凝聚力。習近平主席將2017年5月30日定為首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發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召,並強調中國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科技創新在國家發展進程中承擔着越來越重要的戰略地位,對推進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寄予厚望。

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積極推動澳門參與建設“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目的就是希望澳門的科技產業能乘着祖國科技創新發展的東風而有所作為。去年,澳門特區政府與中國科協科技交流合作委員會正式開始運作,共同推動澳門與內地學術、科普、人才、雙創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為建設科技創新走廊貢獻澳門力量,踏出鮮明而有力的一步。

藉着今年5月30日即將迎來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之際,承着特區政府組建經濟及科技發展局之良好契機,我們必須準確把握新一輪的歷史機遇,深入探索澳門產業科技化和科技產業化的同時並舉,實現經濟適度多元的途徑。期望特區政府在成立經濟及科技發展局後,早日制定長、中、短期的科技發展計劃,積極推進知識產權和科技金融的相關法律配套,以期提升科技進步對澳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讓澳門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為市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滿足感。

發表於 未分類, 科學技術, 粵港澳大灣區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藉深化珠澳合作 促內港都市更新

  今年1月,珠海灣仔口岸與澳門內港客運碼頭之間正式恢復通航。灣仔口岸是國務院在1984年批准對外開放的國家一類口岸,爲珠海最早設立的兩個對外口岸之一,亦是珠海唯一一個經水路連接澳門的口岸。雖然灣仔口岸距離拱北口岸僅僅2.5公里,但各有分工。從灣仔乘搭渡輪即可抵達澳門內港區,爲穿梭珠澳兩地的居民、花農等提供便利,促進了兩地邊境小額貿易的繁盛,也爲內地遊客進出澳門增加選項,對拱北口岸旅客分流起了作用。

  從特首日前的施政報告中可見,澳門與珠海唇歯相依的關係。一方面,政府將加强“做好橫琴開發文章”的力度,另一方面研究打造澳門與珠海之間“一河兩岸”休閑旅游區,致力建設國際休閒度假中心。此舉不但可與橫琴國際休閑旅遊島聯動發展,更可將本澳都市更新的層次推向多元化,進而將治理內港水患和都市更新工作一併注入新活力。這次灣仔口岸的復航,重新連接了珠海灣仔和澳門內港的海上交通,爲兩地居民提供更直接、便利的跨境交通選擇,預料可為內港地區帶動人流及商業氛圍。希望政府在協調珠澳兩地共同開發“一程多站”的旅遊産品之際,將包含內港翻新、防洪排澇、歷史保育、交通疏理及優化營商環境的內港更新綜合規劃,正式納入一河兩岸觀光經濟帶的考慮之列。藉出台沿岸景觀及産業規劃,推動內港商人投資成爲持份者的一部份,盤活內港經濟發展以促進都市更新的步伐。

  在此鄭重建議政府將內港更新綜合規劃視作為都市更新的重要一環,排進政府更高階的議事日程中,藉深化珠澳旅遊合作的契機,爲曾盛極一時的內港街區再次增添新亮點。通過說好福隆新街、十月初五街、清平直街至到司打口的澳門故事,繼而分流景點集中在大三巴及新馬路上段的旅遊承載壓力,促進濱海旅遊建設、豐富多元旅遊精品路線,助力澳門實現世界級旅遊休閒中心的目標。

發表於 區域, 城規, 工商發展, 旅遊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以購代貸鼓勵企業投資科技 促進智慧城市有效持續發展

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下,環球經濟受到重創,世界各地相繼出台多項措施力挽狂瀾。澳門政府更先後提出多項抗疫援助措施,及時回應僱員、企業、自由職業者等不同層面的居民的訴求。

然而,經濟回暖仍要視乎全球疫情走向。社會上有不少意見指措施讓僱員和企業可解決因停工停市的短期資金周轉問題,但他們還希望政府可再加強針對企業短、中期的支援政策。要“保就業”必先要“保企業”,才可避免結業潮而引起的失業潮。因此,如政府要考慮推出下一波援助措施,我建議可參考香港、內地的科技券模式為其中一個選項,藉下次的支援鼓勵中小微企應用更多科技服務或引進新技術,以強化企業長遠發展上的管理手段和生產能力。促進本澳企業服務結構升級及提升應對市場變化的抗壓力、復原力和創造力,迎接將來市道復甦時做新一浪發展。

其實科技券制度起源於荷蘭,由政府運用財政資金補助結合以購代貸和以工代賬的方式,支持中小微企購買科技成果、科技服務、添置設備,有效促進了中小微企業與知識技術單位的合作及推動科技成果的商業化,加速中小微企的業務、經營、管理等方面的科技化。有關政策受世界各地爭相仿效發展,並在我國多個省市、地區普及,如北京、上海、廣東、貴州、湖北及香港等等。

以鄰近的香港和廣東省為例,前者直接資助非上市企業/機構購買科技服務費用的四分之三,以60萬元為限藉此促進企業使用科技產品以提高自身生產力、管控力和競爭力。後者的補助對象由計劃初期主要為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科技服務機構和高校科研機構,逐漸發展到激發科技企業開展科技創新,降低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新成本。在2015年至2017年間,省級財政廳共發放科技創新券專項資金1.8億人民幣,全省各地市、縣(區)財政投入近3億元,共發放科技創新卷6.68億元,帶動全省中小微企業科技創新投入超過16億元。去年,省科技廳的“廣東科技創新券官方平臺”,以“科技服務電商”模式串連技術提供單位、採購企業及政府資助三方,更擴展資助對象至購買服務的個人創業者,成功以電子現金券方式實現了“全國使用、廣東兌付”的全新科技創新券使用模式,打破了科技券受地域政策之限制,進一步發揮科技惠企便捷高效的優越性,有效增強廣東省的科技發展驅動力。

希望政府在思考賬災救市政策組合拳時,不但着眼當下,還可着眼長遠,考慮上述的科技券模式,讓中小微企學會造血,讓建設智慧城市從投資科技創新中得到體現。

發表於 創新創業, 工商發展, 科學技術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崔世平冀以購代貸以學養企

刊登於【澳門日報】2020-04-09 B02版 澳聞

  政府公佈一百億元抗疫基金細節,商界議員崔世平認為,中小微企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在人流基本截流,生存環境每況愈下面前,青年創業家、個人或家庭式運作的企業同樣有困難和困惑。除了像員工一樣要照顧家庭、供養長幼、交租生活外,還要為自己的員工思前想後。幸好政府及時出手,力挽狂瀾。

  崔世平建議“以購代貸”,尤其是政府、專營企業均宜優先推動,利用百億基金率先行動。購買對象以大家想支援的企業為核心,購買的東西包括產品和服務,包括平常已經使用的、因疫情而可能多儲備的物資、提升效率和優化生產模式的設備和服務等。此舉既可保就業又可促生產。

  他又建議“以學養企”,政府資助企業轉型升級,推動提升企業長遠競爭力。凡願意自我提升營運管理、財務運作、科技應用、管理層和各級員工技能的中小微企,百億基金以及各現有的政府和民間基金都宜支持。此舉既解眼前困境更為長遠經營。

冀推在線擴融

  同時,建議以“在線擴融”方式,政府和民間的創業孵化機構應多為科創、文創的創新型企業組織線上路演平台,有針對性地推送國內外投資性機構,希望提升創孵企業吸收投資的質和量,促進企業全球化、市場化、優質化。在線路演好處是以互聯網平台、視像手段促進跨境、跨域溝通,在無障礙、無人體接觸的前提下,介紹企業的特色和優勢。此舉既添資金流更解發展困惑。

發表於 工商發展, 民生 | 發表迴響

促進產業行業多元 投資可持續經濟發展

因新增確診病例和心意表達的原因,我的發言略有調整。

在此,對醫護人員、保安部隊及所有堅守防疫陣線的工作人員,致以衷心的感謝之外,必須表示的是希望政府對防疫作出隠瞞旅遊史和接觸史的人士嚴肅處理,以免辜負政府和市民所作出的一切努力。

疫情下,澳門乃至全球的經濟環境大幅受挫,行政長官早在上個月以「花無百日紅」直言特區政府將面臨回歸以來的首次赤字預算。回顧過去十多年,病毒一次又一次的衝擊,由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中東呼吸綜合症 (MERS),到今天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讓我們必須承認,應對晴天霹靂的天然現象的預備,不能再繼續被視為偶然性,我們要視之爲可持續的産業發展和生活方式的必然要求。為此,結合病毒疫情的發生頻密度,對於擴展澳門多元產業的路向,本人有以下三個方向的建議:

一、醫衛和生活物資供應。希望將自救救人雙保險成為產業發展的一個選項。在疫情升溫初期,抗疫物資出現短缺,後來全球爭奪防疫裝備,部分國家、地區更禁止口罩出口以保障當地內需。如賀特首所言「國家缺乏口罩之際,澳門再要求它供應並非好事」。醫療器具、用品、尤其是中醫藥和衛生消耗品等作為保障社會醫療系統運行的必要支撐,建議政府將醫衛用品產業納入「本澳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方向之一,以加強醫療用品的自主供應力,更可做到有主動輸出的可能,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作未雨綢繆。

二、前瞻性的城市規劃,為多元產業提供載體。2015年生效的城規法對既定土地用途改動要求十分嚴謹,就算有社會共識和政府支持,仍存在程序多和時間長的特徵。建議政府在城市總體規劃層面即將出台之際,對未開發的已有土地,以至未來的填海造地等地段用途,作前瞻性、系統性、綜合性的科學規劃,結合應急物資生産和儲藏、中藥應用產業、綠色循環經濟等工業發展藍圖作嚴謹部署,讓城市規劃爲未來發展開路而不是擋路。且進一步將工業發展與觀光娛樂、兒童教育等結合,豐富旅遊產業元素以擴展客源多樣性,穏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發展主旋律。

三、加快融入大灣區,力推科創產業合作。近日,「澳門粵港澳大灣區產學研一體國際研究院」方案正式獲廣東省批覆,為打造跨境科技創新合作“試驗田”踏出第一步。為此,建議政府聯合本澳現有的中藥質量、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智慧城市物聯網及月球與行星科學等四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為切入點,加快推進大灣區產學研一體國際研究院的發展路向,以發揮本澳累積多年的高端科研實力,並推動澳門成為相關發明以至國內類同產品的首選體驗區,助力實現產業多元的目標。

發表於 城規, 工商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