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促進殘疾人士就業 體現政府智慧巧思

過去,政府為促進殘疾人士的社會參與、經濟融合與生活質素,曾提出多項計劃,以提升殘疾人士就業及僱主聘請殘疾人士的意願。包括:提升殘疾人士稅務豁免限額、對企業主提供稅務扣減、車輛使用牌照稅豁免優惠、推出《鼓勵殘疾金受益人就業計劃》向嘗試投入勞動市場的殘疾人士繼續發放殘疾金等。此外,當局自2003年及2005年起,隔年舉行「優秀殘障僱員嘉許計劃」、「聘僱殘障人士僱主嘉許計劃」,藉此嘉許在工作上表現優秀的殘障僱員,以及表揚聘用殘障僱員的僱主,以促進公眾對殘障人士就業能力的認同和支持。兩項計劃自去年合併為「優秀殘障僱員暨識才僱主嘉許計劃」,至今已累計提名嘉許僱員541人次、企業475間次。可見,政府向來致力為殘疾人提供友善的就業環境,促進社會和樂共融。

第5/2020號法律《僱員的最低工資》正式於本月起生效,此法目的旨在保障僱員獲得最基本的工資保障,即為每月6,656澳門元、每小時32澳門元的薪金下限。為避免最低工資法律適用於殘疾僱員而可能會減低僱主聘用殘疾人士的意願,對殘疾人士的就業造成影響,政府並未將殘疾僱員納入最低工資的適用範圍。並且,為了支持及鼓勵殘疾人士投身社會工作,讓其獲得工資的保障,特區政府更在最低工資法生效前,推出《殘疾僱員工作收入補貼計劃》行政法規。讓符合一定的工作時數條件且持有“殘疾評估登記證”的本地僱員,如收入少於最低工資的規定時,即可申請由政府補貼相關差額。

個人認為智慧政府不一定需要高科技。有效運用高情商,爲不同人群創設公平合理而不是一刀切的機會與環境就可以為智慧政府樹立良好新形象、新標桿、新思維。建議政府官員繼續前行,在推動産業適度多元、吸引人才、開拓新産業及優化傳統産業再展新猷的時候,引入更多的殘障人士的善待措施,令殘障人士都可以發揮好他們為社會建設的作用。

發表於 公共行政, 民生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藉電子政務的實踐 推動電子商務的普及

智能手機的全面普及,互聯網使用的移動化趨勢越趨明顯,根據《澳門居民互聯網使用趨勢報告2020》資料所示,近91%的澳門居民有上網習慣。而在當中,65%成年網民表示曾有使用電子政務的經驗,評價更達71.7分,同比去年54%的使用比率及64.9的評分有所進步。顯示愈來愈多的居民願意使用電子政務服務,且普遍都對有關服務持正面感覺。

隨著《電子政務》法律及《電子政務施行細則》行政法規於9月27日正式生效,標示著電子政務進入了新階段,特區政府已具備條件打破以往法規及技術上的障礙,加快推動電子政務的建設。政府亦表示將遵循便民便商的原則,圍繞電子證明、數碼證照、數碼化接待、電子通知四大核心服務,有序落實一系列公共服務的電子化。電子政務作為公共行政改革過程中重要的一環,也是構建智慧城市的基礎建設,給予了市民和商企方便。隨着購物行為及服務在網上提供日漸普遍,淘寶代收店大行其道,政府應藉着電子政務的實踐過程,議同步考慮完善電子商務的法律環境和應用場景,作為促進智慧城市建設的加速器。為此,本人有以下建議:

一、 伴隨電子商務的發展,電子支付業務應運而生,隨之衍生各種電子商務引起的問題及糾紛,例如,電子交易的安全性、電子合同的認受性、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法性問題等等。為保障電子商務市場的良好競爭環境,建議政府著手完善電子商務的法律法規,藉建立合理且嚴謹的監管制度,同時亦為電商發展創設包容性和靈活性強的法律環境。建議多參考祖國在這方面的寬嚴循序漸進的規律,讓市場發展推動法制建設,而不致於法制環境影響市場創新的積極性。並適時向企業發佈和推廣相關信息的應用。

二、 電子政務法律法規的生效,使政府部門之間的數據孤島情況得以改善,建議政府下一步開展數據政策制度的研究,包括鏈條式的收集、整理、分析、維護、監察、活化運用、應用回饋及服務優化等相關數據。政府應首先選取合適的營商環境數據供企業利用,既可讓本澳企業掌握巿場動態亦可刺激市場創新和新業態發展,藉促進電子商務的普及為實踐智慧城市累積經驗。

三、 建議政府可多開設長者電腦及網絡使用技巧的培訓班,作為長者書院的重點推動方向之一,幫助年長者順利適應城市的數碼化發展,讓他們成為智慧耆英,一同享受科技進步帶來的成果。

發表於 公共行政, 工商發展, 科學技術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崔世平:深澳合作迎新機遇

刊登於【澳門日報】2020-10-15 B02版 澳聞

深圳創新經驗起示範作用

崔世平:深澳合作迎新機遇

【本報消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周年前夕,國務院頒佈《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下稱方案),推出廿七條改革舉措,以及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向深圳作出四十項授權。澳門青年創業孵化中心董事長崔世平認為,為同樣身處大灣區科技創新走廊和中心城市的澳門帶來協同發展新機遇、共同努力新方向、自我優化新動能。

創新動力突破制約

崔世平認為,深圳成功離不開“創新”二字。創新是第一動力,從制度創新、敢為人先的思維創新、引領經濟的技術創新,深圳為全國創造新經驗。方案針對土地、勞動力、資本和技術的流轉能力和轉化能力,包括完善科技創新環境制度、打造具國際競爭力的引才用才制度和推動融資市場為綠色產業、數字產業發展,是整個大灣區以至內地各地區所期待,更是澳門正在面對和急需優化的發展要素,以及現行制度所需要解脫的制約因素。過去澳門以旅遊業為主,但在探索新發展動力過程中,澳門產業適度多元已是社會共識,加上疫情更令市民、企業和政府直視單一產業使經濟復甦能力受制約的問題。

崔世平相信,深圳和澳門在今後幾年的互動將會更頻繁、更深入。深圳開好局,不但為包括澳門在內其他城市形成可複製和可推廣的制度成果,在深圳基本完成試點改革任務和為全國制度建設作出重要示範的努力中,也將有澳門足跡和身影。

深澳協同互補共贏

過往,深澳兩地在經貿、旅遊和文化等領域務實耕耘,致力實現互補共贏。在創新創業、科創金融領域,兩地將保持良性互動,加強協同,澳門積極配合方案中有關金融科技創新、資本市場建設先行先試的改革任務。崔世平稱,部分本澳創業者已先行入局,在北望內地廣闊市場之際,選擇年輕、有活力、文化多樣的深圳作為創業起步點。結合在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美食之都所獲得的經驗和視野,創業者將特色美食、創意文化等帶入深圳。亦有在深圳發展迅速的科創行業中分到一杯羹的澳門人,選擇回流澳門拓展業務。他們把握機遇,聯動兩地優勢,競爭力迅速提升。期待未來深澳在更多領域緊密結合、互通有無,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共同發展背景下,推動資源整合、要素整合、政策整合,為灣區建設注入新動力。

發表於 區域, 粵港澳大灣區 | 發表迴響

交通政策應有的放矢 以提升市民出行體驗

  澳門路網壓力嚴重,近數個月以來,即使幾乎沒有遊客訪澳,當復工復課後,在上下班、上下課的尖峰時段,本澳交通仍無法避免擠塞的情況出現。上週六,在美副將大馬路與鮑思高街、高地烏街的兩個路口新增設了兩組交通燈號,取代原址的斑馬線,意圖是好的,卻在高峰時段就即引致嚴重塞車,區內主幹道如美副將大馬路、高士德大馬路以及周邊道路幾近癱瘓,就是近期的例子。

  早在《五年發展規劃》中,政府就提出探索智慧交通以改進交通體系的管理和服務水平、增強居民宜行體驗;為此,政府講到做到,自去年初陸續試行四個智慧交通項目,包括:交通態勢分析及預測應用、巴士服務需求分析應用、智慧交通燈配時優化應用、以及交通事件智慧感知應用。當局亦表示,預計今年底全澳具備配時功能的交通燈管制路口約33%,其中可獨立感應行車自動配時的交通燈路口將由18%增至27.9%;行人觸發配時的交通燈路口佔5%。明白政府為完善交通環境,不斷為區內交通設施的使用情況作評估及調整。然而,再以美副將大馬路增設交通燈為例,市民預期增加交通燈號後交通情況得到改善,但措施成效不明顯之餘,改完才知有問題,使本澳的交通安排不穏定性增大,造成市民的出行體驗與政府政策預期有落差。在實體調節交通安排前的虛擬測試與現實不符,究竟是收集數據上或是編程問題?到底是什麼原因,值得思考。

  在此,作兩點建議。

  一、希望政府儘早總結智慧交通項目的試行經驗,為澳門的總體交通發展制定具前瞻性及可實現的規劃安排,藉構建可靠的整體交通壓力預測模型,並應用智慧交通的科學技術,提升科學決策的洞察力。

  二、建議政府就智慧交通的長遠規劃及願景,尤其在今年開展的《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規劃研究(2021-2030)》中,應明確針對塞車黑點對症下藥,並清晰訂定智慧交通應用的硬性指標。一方面利用智慧交通手段讓政府的短、中期交通疏導政策有的放矢,真正解決到問題;一方面亦要加強政策介紹及宣傳,廣納各道路使用者的需求及意見,以保障整治交通的過程中可穏定及提升市民的出行體驗。

發表於 交通, 民生 | 發表迴響

藉加強對旅客的吸引力 助力社區經濟同步復甦

據國際勞工組織的估計,相較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今年上半年全球已損失了4億個全職崗位;而澳門最新一期的本地居民失業率亦創十年新高達3.8%。為了維持社會穏定,“保就業”成為各地政府的首要任務,而要“保就業”的關鍵在於要先“保企業”。

疫情發展至今,澳門特區政府已有序推動多項經濟緩助措施,如用作緊急止血的僱員、企業援助款項計劃、刺激市場內需的消費卡及澳門居民本地遊等計劃。雖然珠海及廣東省已分階段開放內地居民自由行簽注,但訪澳旅客量仍未見有顯著上升,相信與核酸檢測、通關程序,以及消費模式的改變等因素影響來澳意欲。希望月底恢復全國的來澳簽註時,局面能有較大改善。在此等候期間,很高興政府日前推出了“擴客源、興經濟、保就業”計劃。該計劃是藉向旅客提供機票、酒店及消費券優惠,吸引更多旅客來澳消費、延長留澳時間以拉長消費鏈。為旅遊市場創造交易機會,為支撐企業的穏定營運引進客源。本地的政策已由保障整體社會運作底線向上索,針對產業復甦作出支援,可說是本澳經濟逐步走出陰霾的良好信號。希望政府下一步對旅遊業的周邊產業以及其他如文創、科創、社企等社區經濟的行業,亦推出相應的支援措施。在此建議如下:

一、對文化和文創產業,在旅客消費優惠中,定向推出鼓勵旅客到社區中的中小企與文化社團,共同設計更多的深度文化體驗旅遊項目。尤其考慮在6月份剛剛更新的7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選擇合適的傳統手工藝技能項目作為旅遊體驗活動,一方面可刺激休閒娛樂市場發掘新元素,一方面既可為訪澳旅客豐富旅遊元素、延長留澳時間。

二、目前發放給旅客的通用消費券,適用於全澳微信商戶的線下消費,建議政府將部份消費優惠的適用範圍引導至社區內的中小商鋪。例如配合論區行賞步行路線,將消費優惠傾斜到區內的餐飲、手信業,甚至美容美甲、理髮、電子電訊、社福機構等企業。藉吸引旅客至社區消費,盤活社區經濟可得到同步恢復。

發表於 工商發展, 旅遊, 民生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