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長者公寓先導計劃 支援雙重老化家庭

為實踐“締造一個以平等權利和共融為本的社會,殘疾人士可以在無障礙和相互包容下全面參與,並成為有貢獻的成員”的願景,特區正有序推進“2016至2025年康復服務十年規劃”的各項工作。規劃中涉及13個服務範疇、約350項與殘疾人士生活息息相關的短、中、長期措施等方案。其中,在住宿支援方面,當局現時提供“短期暫住服務”,旨在為智障人士的照顧者提供短暫舒緩照顧壓力的機會,讓照顧者可就智障家人的個別需要,申請到不同的社福團體提供支援服務的設施中暫住。

據悉,本澳近九成智障人士與家人同住,照顧者多數以年老家長為主,家庭成員雙重老化的問題越來越明顯。由於智障人士平均壽命較一般人少八至十年,因此他們比一般人更早步入老年化階段。根據相關服務機構的標準,以智障人士年滿30歲以上、照顧者年滿60歲以上稱為“雙老家庭”,本澳約有360個面臨照顧困難、生活品質低下的雙老家庭。為此,當局曾提出考慮在康復院舍內設置部份親子宿位,讓成年智障人士在老年化時亦能夠與長者父母共同入住。

適逢特區政府正在推進長者公寓的建設,預計將提供1800個開放式單位,讓居住在唐樓的長者入住,並計劃設置膳食、醫療服務等一體化配套,以改善長者的生活品質。冀望政府在考慮長者公寓計劃時,預留部份單位作為智障人士雙重老化家庭的親子宿位,以解決雙老家庭日漸增多的情況。為此,本人有以下兩個建議:

一、 政府在去年底推出“照顧者津貼先導計劃”,希望通過先導計劃評估本澳智力殘疾人士及長期臥床人士的支援服務需求,藉累積實際服務經驗,以訂定評估、監測、審查和測試方式等標準。建議政府可利用這個津貼先導計劃的經驗,同步研究及統計正在面對高度照顧困難的雙老家庭的情況,預早設計一定數量的雙老單位在長者公寓,讓適合群居的家庭優先入住長者公寓,以實際行動舒緩照顧者日漸老邁、智障人士生活品質每況愈下的居民。

二、 建議政府加強推廣、宣導及灌輸無障礙社區的理念,透過多渠道、多樣化的宣傳教育,讓更多市民、學生認識身心障礙人士的情況,以減少社會對殘疾人士的誤解。尤其加強政府前線人員對殘疾人士的認識及服務態度管理,讓他們在執行工作時能為弱勢市民多想一層、多走一步,讓“以民為本”的工作態度促進社會和諧發展落到實處。

發表於 其他, 民生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鼓勵居民多元就業 提升本地綜合實力

過去十年,旅遊業的快速發展為本澳創造了不少就業崗位,舒緩了澳門的失業問題,但隨著疫情爆發使全球經濟放緩,本地勞動力需求亦大大減少。根據統計局數據,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16-24歲居民的失業率達到18.2%,接近五分之一的本地青年人失業,是所有年齡段情況最差的類別,亦是自2013年有此類數據記錄以來最高水平。

根據內地《2020年應屆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報告》的發現,這一世代的青年人更習慣“穩定”的生活,並著重於建立興趣和享受生活,追求精神層次的滿足。值得指出的是,即使無法投身對口的產業工作,國內大部份的畢業生們仍傾向“先就業後擇業”,希望先累積不同的工作經驗,為日後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奠定基礎。如今,在就業環境疲乏、新興產業未成熟的環境下,澳門應屆畢業生都可以參考這個報告的發現,以彎道超車的精神、勇於挑戰自己的心態,迎接後疫情時代的新常態。為此,本人有以下三點建議:

一、建議求職者在經濟復甦時,贏在“擇業”的起跑線上。就業是擇業的基礎,擇業是就業的優化。在部份畢業生仍舉棋未定時,誰積極吸取社會和行業經驗,誰就加快提升個人競爭力。在這特殊的經濟下行時期,可多接觸不同領域的工作,積極裝備自己、累積自身的社會經驗和支持網絡,為迎接經濟復甦時,能具備相當的自信及實力贏在擇業的起跑線上。並以積極正面的心態,在經驗累積的過程中發掘自身真正的志向所在、能力所長,為日後的職涯發展確立目標。

二、建議官民合力提高職業技能專業的認受性,吸引本地人資分流至不同產業。過去,本地居民因薪金及福利等原因,傾向就職博彩業及公務員等僱主大戶,而大部份需具備專業技能的藍領工種,雖然比一般的白領工種工資要高,但因缺乏人員入行,則工商業界無奈地仍依賴外地僱員的輸入補充。建議政府藉現今景況,明確及表彰職業技能的專業性和就業的保障性,引導本地居民發現職業技能的重要性,繼而吸引更多居民入行,以拓展本地人才的多元化。

三、建議加強融合本地人才參與大灣區項目的機會。隨著澳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進程,政府積極鼓勵企業和人才“走出去與引進來並重”。對於一些由特區政府牽頭建設或參與投資的大灣區項目,建議政府以創新政策保障一定比例的澳門企業和人才都能夠參與其中。

發表於 工商發展, 民生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藉刺激企業經濟活力 促進市場金流週轉

疫情發展至今,政府先後兩輪疫情經濟援助措施,為居民、企業提供多形式的退稅免稅、費用豁免、水電補貼、僱員補貼等,減輕了居民生活壓力及企業營運成本。為擴大內需、提振經濟、穏定就業,特區政府推出的兩期“消費補貼計劃”亦將於本月底結束。據政府早前總結成果,第一期消費卡總交易額約為18.7億元,拉動了近29億的經濟效益。消費卡有如雨後春筍,緩解了中小企經營困難、穏住僱員生計。資料所指,截至11月24日,兩輪消費卡合共將47.5億元注入市場,其中有超過六成消費補貼流入中小企,惠及多個行業。

電子消費券以設有每日使用限額及限制在澳使用的模式,鼓勵本地消費帶動生產活動,可說是十分創新及直接推動經濟的措施,深得社會各界的好評。然而,在第二輪消費卡開始之後,不少商戶都表示受惠程度較第一期有所遜色,甚至來自消費卡的營業額由第一期的八成跌至第二期的四成。第二期消費卡金額較多、使用期較長,其爆炸力有所緩和。隨着疫情常態化後,居民消費亦變得更為審慎,並沒有如第一輪消費卡時急於消費的慾望。加上在8月12日起,放寛澳門居民赴內地全境無需醫學隔離之後,居民更偏向北上消費。在旅客數量未能恢復,但本地居民選擇變多的情況下,不少商戶望梅輕嘆,覺得市面上的人流變得更少。

以消費卡方式刺激居民消費、推動內循環經濟的方式固然直接,但隨着刺激消費者的效果逐漸弱化,值得參考其他地方的做法,補充藉資助企業的方向刺激經濟,例如鼓勵企業對人員和軟件的投資、定向扶持受疫情打擊產業較嚴峻的中小微企等。因此,建議政府如在研究新一輪的刺激經濟政策時,可考慮加強對企業注入活力,通過鼓勵中小微企購買本地科技成果、科技服務以促進自身的業務、經營及管理的科學化;同時,呼籲政府加大對僱主及管理層的培訓資助,以授人以漁的方式推動本地僱主學習企業管理、加強其在疫境下的市場觸覺、心理質素及企業自信,提升本地企業營商的管理文化。此舉,既可加強本地企業的造血能力,亦可令金流可以多跑一圈,形成本地市場的企業需求及消費需求雙循環,藉拉長資金鏈在市場的運轉時間,促進經濟復甦的速度。

發表於 工商發展, 未分類, 民生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藉政府牽頭引資 支持青創發展

特區政府向來十分重視青年創業,為支持青年實踐創業理想,早在2013年推出了“青年創業援助計劃”,冀通過提供一筆免息援助款項,以減輕創業者初期營運資金的壓力。今年施政報告中,政府表示將推出“青年創新意念培育計劃”,向合資格的項目提供財政資助,用於開發及建立產品雛型。這新的支持創業啓動資金的模式,以支持企業財貨研發的業務核心,好讓具有市場發展潛力的產品因資金問題而無法成事的情況得以解決。可見政府為激發本澳創新創業的發展,不斷推進其工作的深度和廣度。

行政長官在與本澳初創工作者交流後,曾提及澳門未來可研究創立天使基金,或推動更多天使基金進入本澳,從而協助青創企業的資金需求。若然可以發掘獨角獸企業吸引天使青睞,必定能為本澳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增添新元素、新亮點。值得指出的是,本澳不少青創多數面向旅遊市場,其投資回報並不吸引天使關注;而少部份科技創新的初創企業,卻因為外地的天使基金並不熟悉澳門的創業環境及政策配套等,使他們更傾向投資發展成熟、具可靠回報及政策健全的創投市場。例如,鄰近的香港或深圳市場,使得澳門青創普遍受到天使基金較為冷淡的對待。

參考深圳的情況,當地政府於2018年出資設立“深圳天使母基金”,該基金由兩家國企按照“專業化、市場化”的方式運營管理,首期規模為50億元人民幣,計劃3年內完成投資。深圳天使母基金主要的作用,是招攬其他以投資創新創業、新興產業發展為主要方向的基金,藉與該些基金合資組成子基金,繼而投資青創市場。由於母基金對子基金的出資比例最高不超過40%,故希望拉動60%的社會資本流向青創企業,發揮槓桿效應。深圳天使母基金通過政府制度設立及政策引導,促進當地天使投資快速發展,引導社會資本支持更多初創型科技企業發展,繼而完善了“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條。

本澳創投市場發展起步慢,難以吸引天使投資;天使不願落戶澳門,亦使本澳青創企業難以大展拳腳。這個“雞與雞蛋”的關係,希望政府可作為先驅者,打破本澳科創市場的瓶頸!在此,本人建議政府可積極考慮“深圳天使母基金”的形式,藉政府對本澳市場發展情況的高度掌握及經驗,牽頭與外地的天使基金一同投資本地或希望落戶澳門的外地青創項目,並進一步檢視現時的法制環境,以創設更有利的法律條件、保障和吸引力,以扭轉資深天使投資人不願意落戶澳門的劣勢。此舉,既為加快本地科創企業的發展,亦可加強外地天使基金對本澳科創投資市場的信心,促進澳門成為“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中珠江西岸的核心引擎,為助力“一帶一路”建設貢獻澳門力量!

發表於 公共行政, 創新創業, 工商發展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拓展工業遺產旅遊機遇 發揮荔枝碗歷史意義

過去,造船業在澳門的社會經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2018年底,文化局公佈了《評定荔枝碗船廠片區為場所並設定其緩衝區》的行政法規,正式將荔枝碗片區評定為「場所」類別的文化遺產,讓曾承載數十載澳門人造船歷史記憶的工業遺產受到法定的保護。雖然本澳的工業遺產並不多,但荔枝碗造船廠片區、益隆炮竹廠等都是澳門產業演進歷程的重要見證,如何做好保育工業遺產工作同時為社會經濟帶來轉型新動力,是居民們熱切期盼的。

參照國外對工業遺產保護的經驗,普遍對工業遺產的保護由博物館形式,逐步結合遺產旅遊發展成綜合性的片區再利用,繼而帶動該區發展藝術、教育等服務產業,既實現對工業遺址的保護,亦推動社區經濟的健康發展。今年是澳門申遺成功十五周年,澳門對文物遺產的保育已有一定的認識,但對工業遺產的保護及再利用方面,則仍缺乏一些空間。早前,文化局提出優先修復和活化荔枝碗船廠部份片區,計劃打造成集文創市集、休閒廣場、多功能活動空間、造船體驗及石灰廠展示館等場地。如何做好有關的活化計劃,以呼應施政報告中「推動文化體驗經濟發展」的方向,這將考驗政府的規劃智慧。為此,本人提出以下建議:

一、建議政府在澳門總體規劃出台後,及早定案該區的保育及活化規劃,尤其考慮結合歷史教育、工業旅遊、環保綠化、科創展演等項目。讓荔枝碗片區在說好澳門工業歷史故事的同時,發掘其促進社區經濟動能的新任務,助力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目標。

二、建議加強對荔枝碗片區的場地管理及維護工作。早前,有報導指荔枝碗附近出現“紙皮海”,相信是受疫情影響回收業未能及時出口所致。但因船廠範圍日久失修,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及衛生隱患,建議政府在保障場地安全的情況下,合理管理閒置空間。

三、建議政府釐清各實體部門的權責,包括如文化局、工務局、環保局、經濟局、交通局及巿政署等各部門的分工與合作,以保障荔枝碗片區的活化再利用,可讓保育與經濟的雙軌平衡發展順利得到實踐。

發表於 區域, 文化, 旅遊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