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星期,有兩項科技界盛事在澳門圓滿落幕。其一,是“中國科技峰會”首次在澳門舉行,以“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走廊中澳門的機遇和挑戰”為主題,圍繞中藥質量研究、微電子集成電路、智慧城市物聯網、月球與行星科學,以及青年創新基地建設為討論目標,滙集各界精英為澳門科技創新的發展和推進產業多元化出謀獻策。其二,是繼2006年後,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再次選址澳門舉行,雲集來自祖國31個省、區、市,單位和港澳台地區的35個代表隊以及來自52個國家,合共900多名優秀青少年與科技輔導員,超過500多項科技創新作品爭賢鬥智。澳門學界代表隊共十項學生科創作品及五項教師科技項目成功入選,最終獲得五個一等獎、四個二等獎,以及廿五個專項獎。其中劉昭朗同學的“二合一全自動智慧水底機器人”與其他三隊分別來自北京、上海及瑞典代表共同獲得本屆比賽最高榮譽的“中國科協主席獎”,成績為歷屆最佳。可見澳門的科研基礎穏步建立、科普氛圍熱絡蓬勃,澳生在科技創新能力備受國家認可,STEM老師居功至偉。未來的關鍵是如何透過產學研結合,落實轉化科技成果,促進實現澳門就業、創業和產業多元化目標。
在特區政府近年推出不少鼓勵創業的政策和措施下,本澳的創業熱潮已趨向平穏。根據2018年的「澳門創業指數研究」報告指出,第三產業仍是創業者的主要選擇,當中86.1%新創企業者選擇進入「個人服務產業」。相較美國矽谷、北京中關村、深圳等著名創業基地,本澳相對較少在高科技、金融、互聯網、醫藥、生物科技等範疇的新創企業。這不僅反映出澳門市場的先天局限,亦表示本澳在這些類別的產業仍有更廣濶、更多元的發展空間。未來政府應引導和鼓勵更多有志創業者投入高附加值、高成長性的行業,加強支持知識型、科技型、創新型的產業成長,以促進本澳的產業朝多元化轉型。為此,本人有以下三點建議:
建議一、加大力度鼓勵產學研成果轉化。對內地企業或投資者與本澳科研合作的成果轉化投資項目,予以政策或稅務優惠,以吸引具實力的創新型企業進駐澳門,並將之拓展為總部,加快建立高新多元產業基礎。
建議二、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保障科創人員及投資者的權益落實到細節上,使他們能更放膽創新研究、更願意注資創業,將澳門建成人才、錢財和知識產權的集散地和體驗基地。
建議三、成立公共基金分享科創產業紅利。建議透過成立多元的公共基金運用好儲備資金及社會資本,形成母雞帶小雞抱團效應。讓政府引導市民認識科創發明的創新及創富能力,通過科創基金,專注投資科技產業,讓全民體現投資渠道多元化,以高科技發展促進產業多元帶來新的紅利,使市民更有獲得感和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