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師思維的管理哲學 ——訪澳中致遠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崔世平

澳門管理人雜誌 2019年6月第二季季刊第78期 – 管理人訪談錄

縱橫政商界多年,崔世平擁有多重身份,名副其實“百足咁多爪”。除城市規劃、工程顧問本業外,2015年被委任為澳中致遠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開始涉足投資、創業創新,無論對澳門或對他個人,均為新事物,做起來不容易,但因為董事長是譚伯源前任司長,故此,心裏踏實得多。崔世平不怕新挑戰,規劃所需的宏觀視野、縝密思維,加上所累積的工作經驗及個人原則正好能應用到新工作上。“父親教了我一句很有用的話,‘泥水匠造門口,過得了自己,過得了人。’管理私企或者公帑營運的公司都一樣。”推動澳門適度多元發展是他的目標。

崔世平發展自身事業的同時,多年來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目前既是澳區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立法會議員,亦是澳門城市規劃學會會長、澳門科學技術協進會理事長,近年更身兼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提起公共資本的投資公司,必聯想到投資有道的新加坡淡馬錫公司,崔世平卻斬釘截鐵說不,“我們不是淡馬錫,我們是先行先試的公司。”他指出,澳中致遠主要執行特區政府委派的任務,目前主力與中山共同打造“粵澳全面合作示範區”以及“粵澳青年創新創業合作基地”,在大灣區戰略背景下,進一步加強與中山的合作,合力推進粵澳兩地青年創新創業,加快澳門產業適度多元發展,助力中葡現代商貿服務平台在內地的輻射,“澳中致遠目標清晰,不忘初心,如果我們在中山發展成功,獲得認同,政府將會委派其他任務,公司應該勇於承擔和嘗試。”

城規、工程顧問與投資、青創雖屬不同範疇,但崔世平總結出共通點,“過往的規劃經驗完全用得上,現在做項目講求頂層設計,即要有規劃,要弄清你想怎樣。而且,與中山合作初期有項目涉及城市和區域的規劃,切合我的城規背景及經驗。一直以來參與年青人工作、文化產業工作、科技普及和成果轉化工作,所以工作上也有點底氣。”

崔世平運用過去所積累的豐富工作經驗,在公司策略、管理、團隊組建及公司文化建立等事半功倍。據介紹,特區政府2015年11月底成立澳中致遠,2017年10月受經濟局正式委託營運“澳門青年創業孵化中心” ,澳中致遠的主營業務是投資及助力青年創新創業,積極架橋搭梯,支持創業項目孵化發展,冀為澳門帶來人才、產業、資本、模式等層面的巨大改變,“澳中致遠涉及財務、創新創業人才兩項投資,兩個責任要適當平衡,與純粹的商業投資是兩回事。我們一定要清晰知道,有些項目是長線投資,不會立即有投資大回報,當然,我們同時亦會關注短期目標。”

他認為,助力青年創新創業為澳中致遠的關鍵環節,創孵中心對澳門很重要,值得加大力度去做好營運,真正幫助企業融入灣區發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關鍵在於如何搭橋舖路,不同的方式可並存。”創孵中心採取的策略是澳門、中山兩條腿走路,2017年先引導企業落戶發展較成熟的中山760文創園,設立澳門互動區,讓其熟悉中山的環境。現籌備以先租後買方式,在中山建立首批“粵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支持澳門人在珠三角創業,增加澳門企業的歸屬感。

創孵中心不單為初創企業提供辦公空間及服務,亦搭建平台支持創業人士拓展業務。

本次採訪在創孵中心進行,崔世平一一訴說創孵中心的大小事。原來中心的電話號碼28724365內藏玄機。7即一星期7日,24代表全天候24小時,365即一年,加起來就是全年無休地為企業提供服務,旨在表明中心以全力服務創孵企業為本的精神。另外,創孵中心的標誌有一個人及一座山,寓意愚公移山,“背後的故事是,你只要有決心、願意付出,想好將來的路如何走,又肯多走一步,天公都會造美去支持你,幫你把山移開,儘管有時不能即時有最佳回報。澳中致遠及企業仍舊會全心全意出力去做。”

崔世平強調,現時澳門創業創新的氣氛濃厚,大部分市民都支持及積極參與,冀能做好工作。惟年輕人要知道,政府、創孵中心可從政策、制度等方面扶持他們,成功與否則取決於其個人選擇及努力。創孵中心不單為初創企業提供辦公空間,基本的法律、税務等顧問服務,還邀請在商業營運、品牌策略、創業投資方面有豐富經驗的人士出席中心原創的品牌活動“CEO訓練營”、“CEO飯局”、“Start噏”,透過組織會員到內地交流路演、主辦“創孵ProQ盟”活動讓會員項目、中小微企與包括六大博企在內的大型企業進行商業配對,支持創業人士拓展業務。中心亦着力在市場推廣方面多做工夫,如正建設一套資訊及評價系統,將大中小企和初創企業的服務供需資訊、評價連繫起來,令市場訊息運作更有效率,雙方均更有保證,“在訊息萬變的世界中,訊息最值錢、最關鍵,每一個服務供應者或需求者都想有,但要供求任意一方獨力完成,壓力會很大,所以創孵中心正推動雙方提供更多相關資訊,拉近訊息鴻溝。”

澳中致遠及創孵中心雖為政府全資公司,卻不是政府部門,有公司的靈活性,既要承擔社會責任,也要顧及成本、盈利等問題。崔世平表示,商業公司要看投資回報,不能虧本去做。然而,不論政府用任何方法,目標都想居民能過更美好生活,作為公共資本公司,不會因沒有即時盈利就不去經營,情況就如政府投資教育。我們想用好澳門的資源,為澳門財富尋找新的增長點。大家不斷探討、嘗試一種新的運作模式,使市民有更好的獲得感、幸福感,而並非只用政府自身賺錢來衡量。”創孵中心會通過比賽、交流及不同媒體去推廣創新創業的企業,讓更多人了解及利用好這個全新運作的平台。創孵中心期望培養出澳門第一個初創獨角獸,鼓勵更多具質素的創業項目。

如今網絡、社交媒體當道,人人都可發表意見,做公職的壓力越來越大,隨時吃力不討好。接下澳中致遠這項新任務,必然有一定壓力。崔世平認同工作頗多,但不視之為壓力,反而認為是另一種社會承擔,會以身作則,不斷自我“創新創業”,“有目標就不計較辛苦,助力澳門產業適度多元化就是我的目標。從零到一,既是新的嘗試,也是很難得的挑戰,幸好得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信任。”

經過幾年的工作及推廣,創孵中心漸具知名度,更開始成為“景點”,吸引了不少中外有份量的人士及團隊到訪,平日的活動也很豐富,“澳門人比較慢熱,這種新模式的知名度有逐漸增長的趨勢。”創孵中心近年來獲得社會上不少認可,崔世平特別提到去年國家科技部頒授的“國家備案眾創空間”的資格。他認為,澳門人如何看創孵中心固然重要,國內外評價公司是否“夠份量”亦是關鍵。他們已將國家的標準及目標作為澳中致遠的努力目標,幫助企業走出去,“我們不是為拿稱號而拿稱號,最重要通過第三者評價,確認我們的創業孵化工作能否達到國家標準,澳門的產業是否達標。澳中致遠及創孵中心漸漸得到外界認同,至少在方向上得到客觀肯定。這是十分重要,可增加公司的吸引力,令團隊有信心繼續做下去,令更多人也想加入,成為一份子並貢獻力量,大家一起做大做強。然而,國家級眾創空間僅為公司發展的里程碑之一,可增加能量走下一步,但仍要不斷挑戰自身的能力,希望做得更好。”崔世平指出,這是良好的人才發展方向及方法,大家互相推動,用創新眼光去開拓前人未試過的領域。公司既扶持他人創新創業,本身亦是一邊運行、一邊越趨成熟的企業。

現代人大多面對公私兩頭忙的問題,日常時間分配是一大課題,崔世平也不例外。他分享了個人的“分身管理術”:第一,個人比較樂觀,容易釋放更多能量,“做每一件事都用正面、積極的心態去做,工作不會做死人。”第二,要信賴團隊,盡量不做褓姆式運作。他強調,超過一個人的公司便需分工,分工過程一定要對員工有信心。公司上下必須先有清晰的發展理念,部門劃分、業務規劃等也要清楚,能讓每個團隊成員知道自身角色,感受到公司的理念,並不斷檢討。訂好目標及推動方式後,大家便一起努力,各展所能,各自負責,“一個人不可能做完所有工作,我亦不會管得太細,很多時候要懂得放手,讓同事去辦事、去發揮、去承擔。我常跟同事說,你這次給我看文件,可能是最後一次修改,我下次就相信你,可能看也不看便簽名。所以不能預設崔先生會修改20次,一開始就草草了事。希望同事們要用團隊精神和認真的態度,以服務公司而非服務個人的態度處事。”崔世平形容,此乃唯一可以生存的方法,亦是對員工最尊重的做法。

第三,要求員工主動有為,建立志同道合的團隊,“更加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自己有事要主動去做工夫,不要坐等主管吩咐,上司像看麻雀般看待團隊成員,沒有意思,也不尊重團隊。像踢足球一樣,你雖然是鋼門,但如果只有你這個鋼門,沒人懂進球,沒人做後衛,也沒人踢中場,你的隊伍也注定輸!”第四,不怕教會徒弟沒師傅,“我只有兩三招,不會保留任何招數,我亦不擔心別人比我厲害,反而希望他們比我聰明,那我就可以舒服一點,共享其成。再說這樣一來,我便可做更多的工作。人生還有好多挑戰,若只專注一件事,就不可能再想其他事情,自己也無法創新。”

“若給你公帑就亂花,自己的錢就不願花;對自己沒要求,對別人就有無限要求,這些都是不切實際的。”在崔世平眼中,不論營運私人公司或公共資本投資公司澳中致遠、創孵中心,本質並無分別,都以做人要負責任為大原則,“我爸爸教我一句終身受益的話,泥水匠造門口,過得了自己,過得了人,這是實實在在的做人標準和道理。”其負責任的管理風格亦體現在他的辦公室裝修風格上,“公司所花的每一分錢都是大家認為值得花的,別人也能受益的才用。就像創孵中心裝修簡約,毋需金碧輝煌,只求讓進駐企業有一個舒適的空間。事實上,創新創業的人就該刻苦奮鬥。”

崔世平不諱言,管理澳中致遠的壓力比自身公司還要大,但仍舊抱着共識對話、互相尊重理解的原則,“政府給了資金我們去營運,其壓力比用自己錢更大。自己蝕了錢,最多向家人解釋,無甚大不了。但對於公帑,不同人有不同想法,我們要謹慎處理,用平常心做判斷,盡自己最大努力,用最好的回報去回饋投資人,這才是負責任的做法。但是我們也只能全力以赴,力所能及的就多走幾步,但亦無法寫包單,誰也不敢保證‘花會百日紅’。”

崔世平回顧過往參與過內地、澳門不少具代表性的歷史盛事,其中,2010年受邀請到上海世博會閉幕論壇上演講,是其職業生涯中最難忘的事。當年他主講澳門社區治理,同場還有中國城市規劃泰斗,即他博士論文的主考老師吳良鏞院士,“開始時不知道,到後來才發現原來這是一個非常高規格的論壇,參與者不是世界銀行人員,就是諾貝爾獎得獎者,平均年齡70歲,而我當時50歲左右。能參加這樣世界級的論壇是很大的榮譽,當然壓力亦很大,但學習到很多。另外,對做學生的我來說,能與恩師同場演講,更是無限光榮,所以非常難忘。”

崔世平明白,沒有人能獲得全世界的掌聲。若相信自己的取捨是合情、合理、正確的便去做,問心無愧。

傳媒界都知道崔世平涉獵廣、理論多,喜歡舉例子,上述的行政、管理都源於老本行,即規劃師思維。他解釋,所謂規劃即系統工程,既照顧大局,也要平衡各方需求,取捨是必須的,“城市規劃令我們清楚認識到,你要不斷取捨。很多人覺得,每事毋須取捨都可有盡得,事實上,任何事情都要取捨。城市規劃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能完全美化或者否定一樣東西,因任何事均有好處、壞處。你永遠要做危機分析,最終作出取捨。例如社會發展或者規劃,在有限的土地上要多建住屋,還是多做產業?大家都在取捨,因為全世界的資源都有限。”

誠然,每個人都要學會取捨,然而,一般市民的取捨關乎個人,而公職人士對公共事務的取捨,其意義及影響可以很大,經常面對爭議,崔世平明白,沒有人能獲得全世界的掌聲。若相信自己的取捨是合情、合理、正確的便去做,問心無愧。“你要人人開心,你就會最不開心。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價值觀及取捨,只要堅守做人要負責任的原則,盡力去做,無論做生意、公職崗位等都一樣,一本有原則的通書也可以讀到老。”

關於 世平

崔世平博士: 現時主要擔任第十四屆澳門區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特區立法會議員、澳門特區政府建築、工程及城巿規劃專業委員會委員、澳中致遠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行政總裁等職務
本篇發表於 創新創業, 工商發展, 精選文章 並標籤為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