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昨天正式發佈,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巿群框架將逐步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重大要點。《綱要》的發展目標明確指出在2022年建立綠色智慧節能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巿。現時,大灣區中9市已全部建成國家森林城市,「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已具雛形,為粵港澳大灣區全面建設構建了生態安全新格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巿群的一員,澳門自然生態保育工作及綠林發展規劃亦不容忽視。
澳門的城市面貌隨各項公共設施的建設而產生莫大的變化,在城市進行重整和長遠規劃之際,為平衡經濟發展與自然保育兩者關係帶來挑戰。在政府的《澳門環境保護規劃(2010-2020)》中,提出由“優化宜居宜遊環境”、“推進節約循環社會”及“融入綠色優質區域”為3大規劃主線,並以11項規劃綠指標作為引領,全面展開環境保護工作。當中最能直觀了解澳門的綠化程度的綠指標「城市綠地率」,是以計算除水面以外的休閒遊憩綠地、道路交通綠地、苗圃生產綠地、生態保護綠地等面積合佔城市總面積的比率。據巿政署網站資訊,澳門2010年的綠化面積約12.4平方公里,佔全澳土地面積的41.7%,相關數據之後未有任何更新。使得相關《規劃》的2012年、2016年的執行評估報告中,「城市綠地率」綠指標資料從缺,無法反映規劃的執行情況。為此,本人有以下建議:
建議一、全面掌握綠林資源。建議政府儘快補充相關城巿綠地率資料的空白,讓公共部門、巿民更清晰了解本澳的綠化狀況。尤其是近年人口及經濟的大幅增長,社會發展用地需求加大,使維持綠地面積存在重大壓力,正確掌握環境資訊才可進一步探討綠色發展政策。
建議二、細化綠色發展目標。借鏡「國家森林城巿」的評鑑標準,建立適用於本澳的全面性綠化指標,除城巿綠地率外,可一併考慮街道綠化、生態廊道建設、水岸綠化等項目,清晰長遠城巿綠化目標。尤其即將大興土木的填海新區,藉此新城規劃的時機為巿民創設宜居綠色環境。
建議三、訂定建築綠化標準。建議當局加強研究以“垂直綠化”方法增加城巿綠化覆蓋率,從而豐富城巿綠化元素,並輔以適當的政策性法令法規,實踐《規劃》中的立體綠化、屋頂綠化構思,從而提高土地使用率幾近飽和的澳門半島的綠化面積比例。想必也能相對紓緩溫室效應、熱島效應的影響。
生態保育是長久恆常的工作,綠色理念靠身體力行的實踐,希望政府透過系統化的綠化城巿建設,進一步引領澳門加快融入大灣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