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期歷時8年的世紀工程,港珠澳大橋終於在10月下旬正式通車,實實在在地使粵港澳三地相連互通,大橋將成為推動融合發展的重要輻射紐帶,為本澳與內地、香港的融合發展帶來全新的多元合作可能性。期許大橋開通後將為澳門帶來更多創新機遇的同時,備受社會關注的東方明珠圓形地一帶交通擁塞的現象更加觸目,北區及A區嚴重塞車影響整個區域,加劇了現時黑沙環沿岸道路的交通壓力。
大橋通車前,交通事務局為紓緩區內交通壓力,制訂了短期及長期方案,分別將友誼大橋方向行車線將由兩條增至三條,同時優化關閘和友誼大橋方向的交通燈,加快車流速度;馬場北大馬路中央分隔帶亦預留開口,將車分流至馬場東大馬路。長期方案方面,當局則開展東方明珠友誼圓形地交通整治工程,打算在友誼圓形地建立體交通,希望以多管齊下的方式有效疏導車輛。
但在大橋通車的首個週末,東方明珠圓形地一帶交通不暢,據當局稱曾比較港珠澳大橋開通前後的交通情況,十月十八日和廿五日(同為周四),在繁忙時間和非繁忙時間使用東方明珠圓形地的車流量相差不遠。據巴士公司的初步數據顯示,大橋開通後有巴士線路總車程慢了不超過五分鐘,。事實說明黑沙環沿岸交通擁擠的問題非一日之寒,「大橋開通」只是壓斷駱駝背的一根稻草。
當初,行政當局未充分理會居民尤其是司機的長期投訴,未完全考慮長期收集的交通數據,明知大橋開通將吸引三地媒體加倍聚焦時,面對杯水車薪的己出台道路安排,又提出補救措施。在此,希望有關當局給予解釋,為何早有預備困局無法消化?隨着分流關閘壓力的粵澳新通道的措施落地時,屆時北區的交通是什麽景象,請問政府可有想像過?
在此建議當局的「智慧交通」規劃應藉大橋通車的契機着力疏理沿跨境工業區、青茂口岸、關閘至港珠澳大橋及港澳碼頭一帶的區域交通規劃為切入點,將進行中的東區規劃充分考慮這些困素,同時逐步有系統地更新不合時宜的道路設計,增加交通承載力,以達至路網真正便民宜行的友善型智慧交通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