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循環意識、引入環保替代、推動源頭減塑

塑料污染是全球國家共同面臨的災難,據聯合國上月報告所述,全球90億噸塑料製品只有百分之九得以循環利用,其餘則只能埋在堆填區、垃圾堆或大自然環境中,嚴重影響全球生態環境。在澳門有不少熱心的巿民、民間團體,均自發性推動減塑行動,如引進環保餐具、鼓勵自攜外帶杯、無飲管運動等,希望在其力所能及的範圍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製品。

為鼓勵居民進行回收,環保局近年亦積極開展「環保Fun」積分計劃、食肆廚餘、電池、利是封回收等多種形式的回收活動,同時也藉「減塑有著數」活動鼓勵巿民減少使用膠袋。環保局透過積分計劃回贈現金禮券、拒用膠袋則給予抽獎機會,這樣以獎勵替代處罰的方式,相信更能鼓勵巿民參與回收行動。另外,該局日前表示正著手制訂公共飲用水設備指引,以推動和方便對外開放的公共部門提供安全衛生的飲用水設備。由政府帶頭建立衛生標準可提升巿民對公共飲水設備的信心,亦可完善城巿服務功能,此舉值得讚同。

當然,減塑問題並不單以鼓勵回收、增設便民設備等方法可以解決,盲目仿傚國外禁塑限塑立法亦未必合適本澳獨特的旅遊產業形態。澳門雖然只有60多萬居民,即便能改變巿民的生活習慣,亦難以改變年超3000萬的旅客的消費習慣。受限於土地資源稀缺、人力成本高昂、設備配套需巨額投資,即使本澳產生的各類固體廢物每年合共超過50萬噸,可惜仍與產業化規模相距甚遠。自本年初國家嚴格實施「禁止洋垃圾入境」的規定後,更加重了本澳回收業界的壓力。參考各地的環保方案,本人有以下建議:

建議一、研究及引入適當環保替代品,提供多元的選擇。對於餐飲行業,餐具的選擇甚為重要,提供外賣包裝亦是很多商家的基本服務,若強行推動禁塑限塑令,業界未必有相關專業知識推動綠色發展,亦難以真正達到減低對環境污染的成效。希望當局率先帶頭研究或引入適合本澳使用的環保替代品,參照一些亞洲、歐美國家研製的塑料替代品,例如甘蔗渣一次性餐具、以可食用原料所製作的環保袋、以蛋白質製成的生物塑膜,皆是值得研究的新創產品。

建議二、加強民眾循環使用意識,減少一次性用品的貪方便心態。除了鼓勵巿民參與回收外,更要養成循環再用的習慣,不論是可再生或不可再生的消耗品,多次循環使用都有助減低能耗。而且循環使用的物品其衛生管理及風險亦由使用者自行承擔,大可安心使用。在此鼓勵巿民多重複利用塑料袋、環保餐盒、外帶杯等,商戶也可給予適當的支持,政府的「減塑活動」亦可加大獎勵範圍,讓循環使用的習慣更能紮根於年青一代。

減塑行動非一朝一夕可解決的問題,要由巿民及政府雙方共同努力做到真正的源頭減廢。在此呼籲政府相關部門及早有組織地、系統性地研究這一議題,建立綠色環保標準,同時讓塑料消耗品的退場機制及環保物料的回收系統等規劃得以有序地實現。向巿民展示政府建設綠色生活環境、解決環境垃圾問題的決心。

關於 世平

崔世平博士: 現時主要擔任第十四屆澳門區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特區立法會議員、澳門特區政府建築、工程及城巿規劃專業委員會委員、澳中致遠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行政總裁等職務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民生, 環保 並標籤為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