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交通事務局發佈的《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政策(2010-2020)》,目的為提出一套陸路整體交通運輸政策,以回應居民及旅客的出行需求,配合本澳經濟適度多元的發展需要。轉眼兩年已過,成效值得檢討。
澳門地小車多,街窄巷短,故有人認為澳門交通問題是“死症”,但同時有人認為這是打造步行系統的得天獨厚條件。最近有研究調查結果顯示本澳居民的綠色生活實踐指數為3.75分(5分為滿分),較去年調查上升約5%[1]。超過一半受訪居民“多數”或“經常”實踐綠色生活行為,如“珍惜用水”、“關上不用電源”、“避免廚餘”等,但“綠色出行”綠色出行的意欲卻未見突出。結果亦顯示,居民的環保意識及行為存在差異,例如年輕生力軍的環保意識雖較高,但綠色生活實踐程度則較低,值得社會反思。我希望有關當局除了持續加強環保教育之外,更應豐富居民日常的綠色生活設施與空間,讓居民真的能坐言起行地享受綠色生活。
事實上,運輸工務司去年在施政答問時提及對步行系統細節的構想,顯示行政當局打造步行系統的決心。但回顧過去經驗,在澳門半島特別是舊區中注入新元素,所面對的挑戰不少,從構思到落實往往規劃建構多年也未能完成,因此,在此提出一個新的建議,就是以路環石排灣公屋群作中心,以步行系統連接路氹城,打造出路氹間的休閑生活示範區。
石排灣公共房屋群主要包括三個經屋項目安順大廈、居雅大廈、業興大廈和一個社屋項目樂群樓組成,單是公共房屋便提供約8千6百多個住宅單位,居住人數超過2萬5千人。根據政府於2009年編製“石排灣都市化規劃”[2]介紹,若計及周邊相連的其他發展用地,預計整區居住人口更高達6萬人,區內居民的生活與消費需求不容忽視,而良好的步行系統,正正是實踐綠色生活、優化區內與周邊消費設施的重要脈胳。
整個石排灣新區的周邊,就是相連路氹之間的多項重要設施,包括路氹城南端的休閑生活區近在咫尺,實在值得為出石排灣構建“20分鐘綠色步行網絡”。我所謂的“20分鐘綠色步行網絡”,是以石排灣圓形地作中心向的約1.5公里半徑範圍地區,這個圈就包括北面的九澳水塘及籌建中的離島醫院,東北面的東亞運體育館及其相連運動場所,西北面的蓮花口岸及濕地公園,西面的熊貓館及石排灣郊野公園,以及南面的多條健康山徑。
由此可見,石排灣公屋群不單能自成小區,其可步行通達網絡更可伸延至文娛、康體、醫療等現有及未來配套,方便區內居民生活所需,途經之處,又可研究設點打造中小微企的步行購物街道,方便市民又創商機;只要交通路網規劃得當,甚至可北至金光大道的路氹新城區,方便不少居民上下班;西至荔枝碗和船人街正在深化落實中的文創區,成為接通休閑旅遊文化地點的綠色脈絡,為普羅大眾尤其是路環的居民提供舒適的步行環境和營商條件,完善交通配套及社區設施。
今天石排灣公屋群已陸逐有居民遷入,鄰近的私人樓宅也相繼落成,政府應該在滿足居民住屋需求之餘,也要完善與居住息息相關的生活配套需要,以前瞻的目光,藉公共房屋建設推動綠色城市的建立,長遠造福廣大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