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實文物館藏 彰顯文化生命

當今藝術品已成為世界上有價有市的投資對象,文物及藝術品交易價格大幅上漲,使本澳博物館於成熟的拍賣場或私人珍藏的競價條件被遠遠拋離 (網上圖片)

澳門雖是彈丸之地,但各式各樣的博物館和展覽館不下數十個,澳門博物館、海事博物館、澳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土地暨自然博物館等等遍佈澳路氹,其中更不缺奇珍異寶,以聖保祿教堂遺址大三巴牌坊後面的天主教博物館為例,館內一幀聖味基油畫像便是聖保祿教堂大火後僅存的唯一重要文物,其歷史上的傳奇,便吸引各地遊人的極端好奇,這僅僅是澳門歷史文物發揮魅力的一個例子。我們現存的文物和世遺建築,正是祖先留下來的文化寶庫,亦是澳門今天推動文化產業的關鍵法寶之一。所以溫家寶總理形容“澳門是一個有文化底蘊的地方。”是有道理的。

特區政府近年對博物館建設投入了大量資源,自回歸以來,有多間博物館成立,澳門文博界亦一直努力與各地區進行交流,與具國際聲望的大博物館,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法國羅浮宮等合作,展出他們所藏精品,豐富了本澳市民與鄰近地區居民的文化生活,拓闊了我們市民的文化視野和凝聚力,為實現文化部門給澳門打造成“文化永續之城”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數年間,我們充份體驗到歷史城區世遺建築及通過與世界級博物館借展的意義及文化效益。然而,若認真與各地借展的展品相比,就會發現本澳博物館的文物收藏,在內涵上及數量上還是相對薄弱,確實仍有相當可以進步的空間。知恥近乎勇,本澳博物館便開始想方設法透過合作來維持其軟實力。例如曾經有本澳博物館推動霍英東基金會,在法國購入全中國第一張、並以澳門南灣取景的銀版照片,此珍藏於二零零九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曾引起轟動。亦有本澳博物館與企業家合作在英國拍賣購得十九世紀著名畫家錢納利的整本畫稿,當中當然有不少當年澳門景色。政府建設文化館藏可以依賴社會力量支持,但這些罕有的“成功例子”畢竟未能令文化資產與時俱進地增長,就如曾有大批有關孫中山的文物,因預算及採購法規所限,最終與澳門居民緣慳一面而落戶香港。

博物館及藝術館在文化發展上擔當著相當重要的角色,是有責任長期收集、保存地區及其文化源頭的歷史、文化、藝術等文物或具創意的藝術品,並有責任對所存藏品進行研究、展出、推廣、教育等。而且,各館的藏品及其內涵應隨歲月累積而有所增長。如何豐富和持續新增館藏,是澳門各展館要面對的挑戰,也是推動澳門文化產業發展及居民文化素養提升的重要工作。

據了解,本澳博物館在收集相關館藏時遇到困難不少,一來受到久未更新的採購法規限制,加上當今藝術品已成為世界上有價有市的投資對象,文物及藝術品交易價格大幅上漲,使本澳博物館於成熟的拍賣場或私人珍藏的競價條件被遠遠拋離,令不少與本澳密切相關的藝術品、歷史文物,一而再、再而三與澳門擦身而過。

澳門志在成為文化永續之城,文物和藝術品的質與量都是關鍵指標。強化館藏是可以起立竿見影之效,如新加坡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新加坡政府斥資購入在印尼沉沒的中國唐代黑石號沉船全部中國瓷器,並在聖淘沙島上長期展出,馬上引起全球中國瓷器及貿易史專家的熱議,專家與群眾的參觀人流不斷,為聖淘沙島上的娛樂事業注入重大的文化元素,提升了新加坡娛樂事業文化形像和強化了它的城市品位,同時,豐富了新加坡政府的文化資源和財富資產。

博物館保存本澳文化與推動市民的向心力具有重大貢獻,對於文化創意產業的文化元素,各大博物館應提供強而有力的支撐。從世界各地發展經驗可以借鑑,在經濟的持續發展的同時,亦需要文化、社會、教育等多方配合成長,才有可能支持本土全面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面對收購文物藝術品的重大課題,關係澳門的文化基石及持續發展,而文物及藝術品本身,除了是推動文化產業和市民文化素養的工具,同時也可視作政府於財政儲備上的另類投資,是能世代相傳的有形資產,可謂藏富於子孫。因此,建議針對為改善現時博物館的館藏困境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制定具可操作和迎合市場規律性的機制,對年度或跨年的館藏方向和預算調整幅度訂定措施,此舉既符合社會成果共同分享的精神,又可以穩定全澳各大博物館館藏的增長與發展,並讓本澳從事文物及藝術品館藏的專業人才得到質與量的提升,為以後厚植澳門的文化建設打好基礎。

關於 世平

崔世平博士: 現時主要擔任第十四屆澳門區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特區立法會議員、澳門特區政府建築、工程及城巿規劃專業委員會委員、澳中致遠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行政總裁等職務
本篇發表於 文化 並標籤為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