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隨感

剛於武漢圓滿落幕的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是國家紀念辛亥革命的國際級重點活動,得到海內外二百多名專家學者的參會支持,錄取論文達一百五十三篇之多,題材及內容的深度及廣度也有重大突破,這些論文除了從歷史背景、革命研究、人物論析、華僑與外國的影響之外,還深入至研究辛亥期間新專業的發展等內容

法國女學者法蘭西學院巴斯蒂院士在開幕致辭中指出,紀念辛亥一百周年有二個重點:一是要知道“記憶”甚麼;二是對中國未來有何意義。無獨有偶,華中師範大學的章開沅教授在「辛亥革命遐思」中也提出了“三個百年”用他自己的話說,“即一百年歷史背景、一百年的歷史本身,都需要通盤研究,同時還要進行未來一百年的展望。”[1]。兩者正好前後呼應,更突出是次論壇的核心價值。

眾多論文中,除了直接以孫中山先生為標題的文章超過一成,傳統的包括「清朝統治集團的最後十年」、「新彊辛亥革命述論」、「華僑為革命之母:贊譽之來歷與敘述」,還有特色題材如「市場、知識與制度:晚清民初職業會計師群體的興起」、「現代化視野下的社會動員與辛亥革命」等,其內容既能研究過去,亦有助反思今天和未來的課題。

從參與分組討論、主持分組報告及作為報告人,本人除了有機會廣交各地有識之士,更對辛亥革命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國際關係等方面的重要課題開拓了視野,觀摩了對孫中山先生及同期的歷史人物調研、中國自辛亥革命以來百年的學術研究、以至從宏觀到微觀層次的多份研究成果,令我獲益良多,畢生難忘。

回顧澳門,在今年也舉行了不少講座、研討會等學術活動,其中更不乏首次面世的史料和報告。亮點如愛國日本華僑陳秉心的故事[2],就是由其後人李業飛先生於各地奔走搜證,並努力不懈地完成的豐碩成果,全文在澳門日報2011年6月6日刋登。又如由澳門博物館舉辦的天下為公──孫中山與澳門文物展[3],其研究團隊為了發掘新鮮展材而遍訪珠三角、上海及南京等地,並整合了本澳包括官方和民間收藏家的文物資源,中、英、葡史料檔案和珍藏照片。這些工作正好呼應了巴斯蒂院士第一個思考題-“記憶” 甚麼。

至於其第二個思考題-對未來的意義。所謂借古鑑今,我相信這些珍貴史料和研究成果將是愛國教育的新材料、是警醒官民居安思危的勸世文,是認識國家有難時公民應有責任的參考。紀念辛亥革命是體會兩岸同胞以至海外華人對劃時代重大歷史事件共識的行為,是凝聚中華兒女的永恆向心力。是體現中華民族必須團結自強,方可承擔自身在國家以至國際社會中的使命的具體表現,是呼喚兩岸人民以完成國父遺願-促使國家統一的責無旁貸之舉。作為活在澳門、心繫祖國、放眼世界的澳門人是有價值認識辛亥革命的內涵意義。展望國家未來,但願在辛亥二百周年紀念時,我們這一代或者子孫後代早就已經給國父的遺願劃上句號!


[1]章開沅“辛亥百年遐思”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國際學術研究論文集四,第215頁

[2] 澳門日報E06版, 2011年6月6日

[3] 文化局澳門博物館主辦《天下為公──孫中山與澳門文物展》展期2011年9月23日至12月11日

關於 世平

崔世平博士: 現時主要擔任第十四屆澳門區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特區立法會議員、澳門特區政府建築、工程及城巿規劃專業委員會委員、澳中致遠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行政總裁等職務
本篇發表於 文化 並標籤為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