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科技推動經濟發展 促進澳門社會和諧進步

科技發展的未來,決定著中國的未來。(網上圖片)

國家科技界盛事──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月在北京隆重召開,本人有機會成為澳門特邀代表團成員出席盛會,更有幸獲全票通過成為全國代表大會成員,深感榮幸之餘,更感對推動本地科技發展責無旁貸。在幾天大會上,由胡錦濤總書記為首的國家領導人出席開幕大會及習近平國家副主席的重要講話,至國務院溫家寶總理以“科技與經濟”作專題報告,至王兆國人大常務副委員長和科協韓啟德主席在閉幕講話都可以感受到國家對科技的重視。

藉科技發展 推動經濟多元化

在大會上,國務院溫家寶總理在科技發展的報告中強調,「沒有科技的發展,就沒有中國的發展;科技發展的未來,決定著中國的未來。」此番話確實點出了科技發展對於國家、以至引申到對澳門的重要作用。科學技術是建設創新型社會的重要基石,社會的創新和發展,與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密不可分。過往澳門科技力量比較單薄,基礎也不夠扎實,對於澳門邁向產業多元化發展之路的目標,或多或少都會產生一定的阻礙。在科技發展層面,澳門回歸以來政府不斷投入資源,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與發展,如今,配合國家“十二五”規劃,澳門的未來發展定位於“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日後亦需不斷加大對科技的投入與關注力度,與時俱進,配合社會發展方向。

澳門本身是旅遊城市,地方小、人力資源和土地資源都有限,因此,我們強調科技發展的同時,也要注意科技如何與社會、經濟發展共通互補,找準契合點,就能將科技引導入社會、經濟的發展,從而凝聚成一股推動力。而無論搞經濟或科技,定位均應著重秉持“突出重點、務實推進”的原則。因此,建議負責推動科技發展的部門在目前良好的勢頭上更上一層樓。順應發展需求由着重高等院校為主導的前沿科研,逐步擴展至前沿科研與應用科研並重的投放方向,從而讓較薄弱的民企和專業社團在科研上的發展邁出健康和必須的第一步。將科技力量結合相關產業發展,加快推動本澳產業多元化的進程

重科普教育 打造和諧社會

去年中國科協完成的第八次公民科學素質調查中,發現我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僅為3.27%,這一數字雖較過往有所提升,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偏低。眾所周知,公民欠缺科學素質,不但會嚴重影響社會經濟發展,亦會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這不禁令我回想起較早前日本地震及核災難發生之後,在內地以及港澳掀起的「盲搶鹽」事件。由此可見如果公民不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社會就難以達至理性、和諧的狀態,民生與經濟發展也會受嚴重影響。因此,開展廣泛的科普工作非常重要,只有努力推進公民科普教育,加強學界和業界科學教育、研究等方面的人才和經費投入,不斷完善相關體制,才可望循序漸進地培植科技人才。事實上,溫總在大會上就強調,「要穩定支持和培養造就一批創新能力強、潛心研究的優秀人才隊伍。……科技不僅是知識和技能,更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一個具有科學精神的民族,才是真正有生機、有希望的民族。」

一直以來,中國科協對於澳門推動科技建設及科普工作方面都給予不少支持與肯定,日後,透過雙方廣泛而密切的接觸,可藉機加大兩地科普合作空間。對澳門而言,我有幾點建議:第一,在故有的活動如澳門科技協進會與中國科技協會合辦多年的“傑出華人科學家講座”的基礎上,鼓勵更多本地社團與內地或外地科技團體合辦更多科普講座、工作坊、夏令營等不同方式的活動,引起青少年對科技的興趣;第二,加強澳門與內地科技工作者的交流與合作,配合“十二五”規劃進程,定期展開“科研及科普人員普查”、建立“科研及科普人員資料庫”;第三,推動會展和科普的有機結合,舉辦地區性或國際性“科普素材博覽會”和“科技及科普人才交流會”等科技展覽活動。總之,盡一切的努力建立良好科研及科普交流機制,推動澳門科技的持續發展。

縱觀澳門社會發展,無論過去、現在與未來,都和國家發展緊密相連。日後,更希望各方攜手共進,共同努力把祖國和澳門建設為公民科學素質達標、產業科技創新的先進社會。

關於 世平

崔世平博士: 現時主要擔任第十四屆澳門區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特區立法會議員、澳門特區政府建築、工程及城巿規劃專業委員會委員、澳中致遠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行政總裁等職務
本篇發表於 科學技術, 資訊 並標籤為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