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施政與民意調查

"不論政務執行者、政策制定者、還是學術研究者,都應重視與關注「民意」" (網上圖片)

   

 

民意是社會系統中公民意見及看法的集和,一個重視群眾、以人為本的政府,必定廣納民意,並謹慎參考,以制訂出利民益社的政策。民意調查是透過系統、科學的調查方法,了解公眾尤其是沉默的大多數人士對社會、政治、經濟、民生等各種議題的意見和態度,並透過分析結果,

獲得較為客觀、精確的社會輿論或民意動向,在社會與政治體系的運作中起到調節、引導作用。因此,不論政務執行者、政策制定者、還是學術研究者,都應重視與關注「民意」,務求對真實的民心社情作出全面、正確的認知與判斷,並將之視作政策制定與執行的重要依據。

    本澳的民意調查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出現。澳門回歸後,陸續有學者開展較有系統的電話及街頭民調。發展至今,不少的民間社團、青年團體、大專院校也各自展開不同規模的各種民調活動,並透過自身渠道或媒體平台發表調查結果。坊間曾有統計數據指出,過去三年在澳門共開展過一千四百多項各類民意調查,也就是說,平均每週在本澳進行近十項民意調查,無論從數量還是增幅來看,都是相當驚人的。

    過去曾有學者表示,澳門進行民意調查的水平在整個大中華區比較落後,且超過八成以非科學的隨機方式進行,有很大隨意性[1]。五花八門、南轅北轍的民調結果會給政府、社團和機構帶來一定困惑,也會令公眾感到無所適從;此外,由於現時大部分民調是一次性而非追蹤性的調查,缺乏自身的可比性和難以反映意見的規律,故此讓政策制定者、決策者想參考採納有風險。因此著實有必要正視什麼水平的民調在澳門才可發揮真正的功能和價值。

 最近接觸到一份每月跟蹤性的民意調查結果公佈[2],本澳居民對政府和特首的評分處於中等偏上水平,公眾信心指數更自六月起穩步回升,9月評分更達到62.9,對未來三個月的社會穩定的判斷較樂觀(62.2)而對經濟狀況態度更加樂觀達63.6,相對其他國家或地區,如香港、台灣、美國等地的類似調查結果,的確令人可喜。這些結果的深入分析反映出本地社會的民情的走勢規律,分析顯示,包括高齡人群[3]、個人收入高人群[4]、主婦及退休人士、社會階層較高的人士,他們的經濟信心指數[5]較其他人士高。但是,個人收入層越低者,社會信心指數[6]反而越高。這可能因為政府對弱勢社群扶持有功,這部分人士有信心得到政府一定的照顧。如何拉近其他人群的信心到與前者體齊,尤其是中齡、中產、就業人群,對社會的平穩發展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這個發現與近期一些其他民調亦有相似的啟示,故此這方面值得政府注意。

    在此提出兩點希望,首先希望特區政府在整體滿意度合格上的成積上繼續有所作為,同時應就相關調查結果的發現,除了有必要的扶助弱勢社群外,亦要多關注中產青壯年一群的意見和現狀,畢竟此等階層是社會今天和未來的最主要動力,而且施政方針亦應達致整體均衡進步,提升社會各階層的生活素質,而民意調查正是這群「沉默一群」的最佳發聲工具。另外,期望各民意調查單位能堅持專業、科學、獨立的精神,在民調各個環節,應當向社會增加其透明度,比如民調機構在公佈結果的同時,也公開調查問卷內容,資料搜集和抽樣方式、研究方法、詳細結果等,令調查反映出的「民意」更有公信力並能經得起各方檢驗。我們需要的民調,不但要具備科學性、時效性、代表性和客觀性,也要讓社會各階層對實際民意加深了解,成為澳門現代民主社會發展和積極建設陽光政府的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份。


[1] 教授指澳門民意調查落後不科學 《新華澳報》02版 2009年11月16日

[2] 《澳門公眾信心指數》澳門民意調查研究學會 2010年10月

[3] 高齡人群(55歲或以上)

[4] 個人收入層高(澳門幣27,000元或以上)

[5] 經濟信心指數:測量民眾對當前社會經濟及個人財政狀況的滿意程度,以及對未來狀況的預期

[6] 社會信心指數:測量民眾對當前社會穩定程度的判斷,以及對重要的社會機構及民眾的信任程度

關於 世平

崔世平博士: 現時主要擔任第十四屆澳門區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特區立法會議員、澳門特區政府建築、工程及城巿規劃專業委員會委員、澳中致遠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行政總裁等職務
本篇發表於 專業, 民生 並標籤為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