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去年出生率僅有千分之6.4,是有記錄以來新低。過低的生育率加速澳門步向高齡化的社會結構,更直接影響本澳勞動市場發展,一方面因人力不足,使企業需要外求人資補充,另一方面因後繼無人,老師傅無法下崗退休,兩者都不利於行業健康發展。如何落實做好鼓勵生育的政策,為本澳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效的人力資源支撑和保障,已成為逼在眉睫的問題。
尤其澳門以中小微企業為主的經濟結構,當中不乏只有2、3人的蚊型公司以及年輕的個體創業者,他們大多正值適婚、適孕的年齡。但無奈因經濟壓力、忙於在事業上大展拳腳等原因,這些生育大軍的重心暫時未能擺到家庭發展上,嬰幼兒無人照料更是制約年輕夫婦孕育的主要因素之一。
但由於人口發展是社會建設的重點,高齡化的勞動力市場更不是企業主及創業者可以解決的問題,希望政府主動撐起鼓勵生育的大旗,並多推出生育相關的德政,以加快營造對生育更友善的社會環境、提升適齡人士結婚生育的意願。可喜的是,特區政府向來重視教育發展,15年免費教育的德政已經大大減輕了本澳家庭子女教育成本的壓力。鼓勵生育的政策力度也應當提升到如此層次,支持教育的同時亦要支持生育,避免將來變成“有書無人讀”的現象,促進本澳人口結構健康發展。
為此,本人提出以下建議:
一、在降低生育成本方面,據悉《產假報酬補貼措施》自2020年5月實施的三年以來,社會保障基金每年約批出400多宗申請、涉及金額約440萬一年,反映有報酬補貼需求的職業女性數量不算太多,並不會對特區政府的公共財政造成太大負擔,而且社會對此德政的反響十分正面。建議特區政府在檢討期後繼續支付該筆14天的產假薪酬補貼,以政府出14天、企業出56天的組合,繼續發揮支持企業鼓勵員工生育的帶頭作用。
二、在減輕養育成本方面,因未能親身照顧嬰幼兒而聘請家傭、使用托兒服務,甚至父母一方需減少工作甚至辭職,而導致收入大幅減少等,都是增加養育成本的關鍵。建議除現行的“出生津貼”外,可參考“照顧者津貼計劃”的概念,為選擇在家照看幼兒的父母提供“父母津貼”,以減輕期間的家庭經濟負擔。與此同時,建議出台更具彈性的“外僱政策”,讓企業主能更靈活補充短期的人力空缺,創造條件讓員工安心兼顧家庭與工作的平衡,促進營造生育友好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