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大灣區非遺飲食中心,強化美食之都形象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我國的非遺是中華民族歷史沉澱的精神瑰寶。而飲食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非遺技藝的一種,是中華文化的一種結晶。例如廣東省最近公佈第八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就包括廣府飲茶、珠海斗門區裝禾蟲、潮州“打冷”習俗等一批具有鮮明地域性、廣泛認受性,弘揚當代文化的項目入選。這些非遺美食背後往往有著一段歷史典故或者動人的傳說,食客慕名前來品嘗時,不僅僅只是為了嘗得一口美味,更是為了體驗其中娓娓動聽的文化典故。

其實,澳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中亦有不少與飲食相關的。例如葡撻製作、龍鬚糖、杏仁餅、竹昇麵等,而涼茶配製和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更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更為各地美食融合開創了有利條件。澳門承擔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美食之都的美譽,若能將琳琅滿目的中華美食老字號或老菜式引進澳門大街小巷,供旅客品嘗到各種國家級非遺食品,此舉既能豐富澳門休閒美食形象,更體現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進程,彰顯以中華文化為主流的“一基地”形象;可以為澳門的小微食肆或讓有志創業的人士,多掌握一道新美食,促成開創蛻變成文化新體驗的嶄新商機。如能成事,實在是一個多贏局面。

為此,本人提出以下建議:

1.建議業界加強與大灣區市場和旅遊業的交流,由政府制定便利政策、措施和流程,促進旅遊、美食、文化交流往來,將大灣區美食“引進來”,將澳門打造成為大灣區非遺飲食中心,強化“美食之都”形象,攜手拓展粵港澳大灣區非遺美食合作新路徑,弘揚淵遠流長的中華美食文化。

2.建議本澳設計“舌尖上的非遺”線路,以多條路徑推動澳門非遺美食“引進來”。通過為本地居民和旅客設計開發多條合適遊玩的美食線路和資訊,以互聯網等不同方法加強宣傳,將非遺美食背後豐富多彩的故事、文化、禮儀和風俗展現出來,讓本地居民和旅客充分感受中華文化強大的生命力。

3.疫情衝擊本澳經濟結構,博彩旅遊、零售批發等多行業釋放出大量失業人員,建議當局開設更多大灣區特色飲食類的廚師和點心師等不同工種的培訓計劃和課程,從而讓結構性失業人員順利轉型,為實現經濟適度多元創造有利條件,為本地人就業創業增加機會。

總言之,未來澳門應致力於開展大灣區美食交流合作,將大灣區內的非遺美食逐步引入澳門。以美食為媒,聯動澳門與大灣區休閒旅遊線路,為全國各族人民和外國遊客締造“一站式美食之旅”,藉中華美食文化進一步鞏固“一基地”的功能,強化下一代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認同。

關於 世平

崔世平博士: 現時主要擔任第十四屆澳門區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特區立法會議員、澳門特區政府建築、工程及城巿規劃專業委員會委員、澳中致遠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行政總裁等職務
本篇發表於 創新創業, 區域, 工商發展, 文化, 旅遊, 粵港澳大灣區。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