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在去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氣候雄心峰會上宣佈,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次的行動綱領,不但體現我國主動“減污降碳”的決心,更體現我國對推動美麗中國,這一時代命題的堅定決心與歷史擔當。
澳門除了通過“都市更新”用好已開發的土地,改善城市面貌和提升居民生活質素,探索城區的出行方式以深化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規劃,亦不容忽視。根據《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規劃(2021-2030)》中,政府計劃大力推動電能車輛使用量,正是朝這個目標邁進的。趁此時機,亦可以在創新思維上再走前一步,結合世界各地不同的經驗,加強步行系統為輔助甚至是城區內主要的綠色交通系統建設。
藉“都市更新”出台的契機,在進行土地規劃時適當調整建築物與道路的比例和關係,對建立城市步行系統將大有可為,加強居民從家中走到車站,乘搭巴士或輕軌的通達性。簡單來說,就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居民上班、上學等目的。綜觀現況,特區政府近年積極以步行尺度考慮澳門部份街區規劃,進行人車分隔處理、街道整治等工作已見成效。例如山邊街美化及新口岸和松山行人通道計劃、愕街自動扶梯系統、焯公亭連接東望洋斜巷的行人隧道、小潭山步行系統,以及正在施工中的環松山步行系統等。這些步行系統不但令市民大眾可輕鬆通達各城區,更鼓勵了居民邊出行邊健身,享受綠化之餘更可享受生活,趨向更低碳節能的生活模式是政府的用心之作,值得表揚和肯定的。
澳門的氣候並不是四季如春,尤其夏季高溫多雨,對居民的綠色出行形成很大的阻力,因此在步行系統的規劃和設計上,應加強從“全天候”的角度進行考量。包括以高架、地面、地下三種形式的一系列交通基礎設施,組織全天候步行系統,可將天氣變化對步行出行意欲的影響減到最低。鼓勵步行既能減少碳排放外,在步行系統的設計上更可以將天面綠化、垂直綠化等方式遮陽擋雨,甚至適度補充調節溫度的設備,為城市增添生機綠意;促進人車分流減少意外,更可增加交通流暢度,相得益彰。故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 在已決定首先展開詳細規劃的5個分區中,盡早融入全天候步行系統的設計,通過做好該區的步行系統提升都市更新的質量。
二、 在新城尤其是A區、B區、C區和D區的總體規劃中,將建設全天候步行系統作為區內交通運輸規劃的必備設施之一。
三、 推動建設連接北安碼頭、國際機場、大潭山、金光大道和石排灣等的偉龍馬路屋苑、大潭山一號、星玥、擎天匯、石排灣公屋和金峰南岸,讓居民可四通八達,同時也讓從碼頭、機場到境旅客都可享受澳門的休閒生活。
將“低碳出行”成為澳門生活的基本標準,希望在推進產業適度多元經濟目標的同時,亦可以為“30、60雙碳目標”貢獻澳門微薄的所能,服務國家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