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海綿城市概念 建設安全的都市更新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及區域性的極端氣候常態化,未來澳門要面對洪澇、颱風以及暴雨的強度愈趨增強的情況。早前在回應水浸問題的口頭質詢時,羅司長指出,澳門路面幾乎全部都是水泥地,雨水無法由地面吸收,全部都必須通過渠網排出大海,要做到完全不水浸是有一定的難度。正因為快速的都市化發展,澳門的綠化地愈來愈少的同時,根據沿用幾十年的標準設計的舊區渠網排水系統,已不能夠應付近年成為常態的強降雨,使得近年經常發生“落一陣雨就水浸”的情況。

  為面對愈趨嚴重的水環境風險和挑戰,近年來,“海綿城市”的雨水管理系統概念,即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將地表水有效在地下貯存和再利用。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如美國、英國、澳洲、日本、香港、台灣,而在我國境內有30個城市都廣為採納。主要是以建設地面綠化、吸水路面、接駁地下貯水系統等水生態基建系統,令下雨時可做到吸水、蓄水、滲水、淨水,並促進雨水的再利用,具體的工程概念就不在此展開。

  在大灣區的廣州南沙就有一個例子。當地明珠灣起步區以“五十年一遇,廿四小時暴雨不成災”的標準,配合“大海綿+小海綿”融合的建設思路,通過打造生態提防來抵禦風暴潮對堤岸的衝擊力;並以生態草坡、下沉式綠地、屋頂綠化等項目,推動了城市防洪工程與休閒親水濱海景觀的相結合。而在台北,去年起對具一定規模的新建建築物增加設置透水、保水、滯洪設施的要求,使建築物設計時必須考慮雨水滯留的條件,為市區內增加緩衝及收集雨水功能。

  為強化本澳應對未來海平面上升、極端暴雨等自然現象和災害的防浸適應力,鄭重向特區政府作以下建議,一是政府在規劃都市更新的時候,引入“海綿城市”的概念,訂立清晰的蓄水綠地佈局、生態廊道、建築綠化等目標。二是建議當局以適當的鼓勵性法令法規,推動透水路面、屋頂綠化、建築物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系統等項目的實踐。三是疏理過去多年的降雨數據並檢討沿用多年的下水道網設計的標準,及時作出調整。四是加大力度和頻率對下水道、集水井、分流井、視察井和接戶井等清理。通過多措並舉,力求達到政府、民眾、企業共同協力防災工作,為澳門建設安全城市的目標創設更好的條件。

關於 世平

崔世平博士: 現時主要擔任第十四屆澳門區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特區立法會議員、澳門特區政府建築、工程及城巿規劃專業委員會委員、澳中致遠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行政總裁等職務
本篇發表於 區域, 城規, 未分類, 民生 並標籤為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